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角逐新世代照明寶座呼聲極高,業者競相推出可量產化產品,然標榜可彎折、低成本及高可靠度的可撓曲交流電發光二極體(AC LED)光源發光效率緊追在後,恐將成為OLED光源市場的最大勁敵。
工研院已成功研發出14吋的可撓曲AC LED光源。 |
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研究所組長胡紀平表示,相較於OLED大面積擴散光源採用玻璃基板導致不可彎曲;可撓曲AC LED係封裝在軟性聚醯亞胺(PI)塑膠基板上,因此能實現可撓式AC LED照明,且塑膠基板單價較玻璃基板低,有助於降低製造成本,加上AC LED為較成熟的技術且毋需變壓器,可靠度較高,可望領先OLED切入照明市場。
截至目前,美商UDC已率先發表可撓曲OLED照明光源,厚度小於3毫米、發光效率僅達每瓦30流明以下。胡紀平認為,即便OLED已有產品問世,但可撓曲AC LED具備超薄、柔軟、可隨意彎曲、高亮度及可靠光源等優勢,可望後發先至,搶先達成大量商品化的目標。據其分析,可撓曲AC LED與OLED光源目標市場將會在情境、主題及主照明應用領域相互重疊,未來將難以避免一番激戰。
近期,可撓曲AC LED技術迭有進展,工研院藉由將AC LED封裝在PI基板上,開發出14吋可彎曲的照明光源,厚度不到3毫米、彎曲半徑小於5公分,並採用高效率晶片及高導熱材質,克服LED散熱缺陷,發光效率可達每瓦45流明以上。此外,工研院以射頻(RF)無線控制可撓曲AC LED具8灰階的亮暗度表現,並經由機械上拉或下推作用,可控制LED板彎曲,使之達成聚焦與擴散光源效果。
至於OLED的發展,由於藍色磷光(Phosphorescent)OLED使用壽命仍待突破,短期內恐將阻礙商品化進度。但隨著歐司朗(Osram)、奇異(GE)、Novaled、RIOE等廠商致力於OLED發光效率的提升,OLED的實力也不容小覷,究竟何者終將勝出,目前尚難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