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材整合資通訊技術已是大勢所趨,而台灣業者若欲提升產品競爭力,勢必加強相關專利布局,並透過法規認證與臨床測試進一步建立良好品牌形象,方能掌握醫療器材市場商機。
工研院醫療器材科技中心主任邵耀華表示,醫學影像以及與遊戲結合的醫療裝置將會是未來發展趨勢。 |
工研院醫療器材科技中心主任邵耀華指出,台灣醫療器材產業普遍弱點在於「炒短線」作法,一旦產品進入生產階段後,往往就忽略研發的重要性,忽略「專利」是最好的競爭利器。他也指出,取得專利的產品,具備法規驗證後,其價值可翻升數倍。而一旦了解產品定位,發展專利後,法規認證與臨床測試則是加值產品的重要步驟。
此外,電子與資通訊技術整合的醫療器材已成大勢所趨,如睡眠呼吸照護系統須導入創新處理器與演算法,以實現在居家端進行睡眠照護。這種定點與居家照護概念的興起,不但促使醫療器材朝向微小化、行動化與網路化發展,讓資通訊業者可一展身手,亦有助帶動晶片需求。
另一方面,邵耀華也指出,重視病患使用體驗亦是醫療器材重要發展趨勢,因此,營造有趣的治療環境,打造易於使用的器材介面,並且與居家用品進行結合已為首要課題,如將結合運算技術的生理感測器植入眼鏡、手機等日常生活用品,可直接穿戴在人身上,完成健康管理。
全球醫療器材市場未來5年平均成長率為6.1%,整體市場規模約達2,000億美元,然而,由於台灣廠商缺乏產品設計及整合能力,加上規模較小、缺乏臨床測試驗證、國際品牌與通路,醫療與工程研發互動合作不足,多半是以代工製造為主。因此,邵耀華認為,台灣業者若能強化專利布局、臨床測試與法規驗證規畫,將更能掌握產品上市時程與推廣成效,搶攻全球醫療市場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