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pple)2015年3月在新發表的MacBooK上搭載Type-C規範接口後,不僅提早掀開新一代通用序列匯流排(USB)發展序幕,更對其他個人電腦(PC)業者形成極大市場壓力,促使台灣筆記型電腦原始設備製造商(OEM)和原始設計製造商(ODM)紛紛四處探尋相關解決方案,並加緊展開新產品研發。
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cs)行銷暨車用事業部、策略行銷部經理陳俞佐表示,蘋果與Google的Type-C產品一發布,已逼得眾家筆電品牌廠不得不走向Type-C規格。其中,蘋果品牌威力更是促進此一市場發展的重要引擎,將可發揮教育市場的作用,建立起消費者對Type-C新技術的認知和使用體驗標準。
陳俞佐觀察,為吸引消費者目光及搶灘Type-C商機,現階段台灣筆電廠皆已快馬加鞭展開新產品研發,趕忙在新一代筆電中搭載Type-C規格,預計6月分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將可見到大量機種展出,成為本屆會展中一大吸睛亮點。
不過,由於Type-C是USB-IF於2014年8月才推出的新規格,市場上對該技術的認知仍相當模糊,因此Computex展上所看到的Type-C產品將呈現規格紛亂的局面。
事實上,USB-IF所定義的Type-C連接器規格集多種功能與優點於一身,包括尺寸輕薄和正反面皆可插拔;並能支援USB 2.0/USB 3.1 Gen 1(5Gbit/s)/USB 3.1 Gen 2(10Gbit/s)資料傳輸,以及USB電力傳輸(Power Delivery)規範,同時還具有替代模式(Alternate Mode, Alt Mode)能以同一接口同時支援影音資料傳輸。
然而,有些製造商僅將其視為單純的連接器接口,在新產品中只將過去使用的Type-A或Micro-B接口替換成Type-C,如此作法將無法突顯Type-C接口帶給消費者的真正價值。
陳俞佐進一步指出,Type-C功能強大,不僅正反面皆可插拔,還可支援數據、影音及電力傳輸,而每種功能的實作都須使用專屬的晶片,舉例來說,Type-C正反可插的特性要仰賴一顆訊號轉換(Switch)晶片來轉換訊號;而若要支援USB PD規範的雙重角色(Dual Role)相互供電模式,則要另外配上一顆能辨識供電方(Provider)和被供電方(Consumer)的晶片。
也因此,終端產品開發人員應考量消費者應用需求,選擇適當功能組合進行設計,如Type-C連接器搭配電力傳輸,或三種功能同時具備,才能在開發成本與使用者體驗兼顧的前提下,打造最佳化的產品。
縱觀初期筆電和電腦周邊產品製造商所採用的Type-C設計,大致包括Type-C+USB 2.0、Type-C+USB 3.1 Gen 1(5Gbit/s)、Type-C+USB PD,以及Type-C+DP Alt Mode等,致於Type-C+USB 3.1 Gen 2(10Gbit/s)的組合,礙於設計困難度與成本考量,預計要等市場較成熟後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