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在2017年面板產業表現亮眼,然由於2019年之後中國即將開出大量新產能,因此未來產能過剩將是整個面板業界勢必會面臨的問題。在未來,生產線必須同時掌握效率、生產彈性與先進技術導入,才能夠在此紅海勝出。
工研院產經中心經理林澤民預測,儘管2018年面板景氣並無近憂,但現在已能看見2019年之後將出現的遠慮。由於中國面板新產能將在2019年大量投產,因此預估在2020~2022年之間,面板市場將出現2成左右的過度供應。該趨勢將帶動下一波的產能淘汰,而低技術含量的生產線將會是被優先淘汰的產能。
中國面板業者京東方與華星光電等下次代面板產能將在2018年後陸續開出,鴻海亦公告位於美國威斯康辛州的G10.5投資案,預計在2020年可投片量產。IEKCQM預測,未來大尺寸面板供過於求將成為常態。若以G8以上產能計算,全球40吋以上的電視面板市場已供過於求,但在需求市場並未有相對應的出海口情況下,大尺寸面板供過於求將成為常態。技術與經營能力不佳的業者將面臨嚴峻的挑戰,未來大廠之間新的合縱連橫也將出現。
因此,未來台灣面板廠將轉型為系統整體解決方案的服務供應商。群創光電技術開發總處長楊秋蓮分享,群創近年來積極跨足電視整機組裝,因此在這一波大尺寸面板跌價的風波之中,群創依然可以維持獲利營收。同時,整個面板產業鏈也都在變動,業者皆積極經營上下游產業整合。
並且,也應根據客戶需求,藉由大數據分析或電腦數控系統等實現少量、多樣及客製化商品;也可朝向利基產品系統整合,增加整體附加價值。例如,車載市場具有高成長、訂單穩定的特性;醫療、航太面板雖出貨量不大,但規格特殊、品質要求也高,且具有高單價與高毛利的特性。根據資料,2014年台灣中小尺寸面板利基型產品僅佔總營收比重約30.0%、但2017年預估將達到61.1%以上,顯示國內業者已積極朝利基產品的方向發展,值得持續深化。
台灣面板廠除了積極加強技術提升之外,也紛紛投入智慧製造、精實製造。楊秋蓮分享,目前群創的生產線由筆記型電腦面板開始切入,慢慢推廣全自動化的「關燈生產」,目前已有實際量產經驗,未來將持續發展小尺寸面板的全自動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