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量反應(Demand Response)機制為未來能源產業的發展重點。節能減碳的環保潮流,除促使各國政府加速布建智慧電網(Smart Grid)外,亦加快需量反應相關技術方案的發展;藉由兩者的搭配,電力公司與用戶將可達到更精準的能源管理,從而提高電力的使用效率。
資策會智通所能源策略總監陳文瑞(右)指出,需量反應方案可有效減輕用戶的電費負擔,並使電力公司降低電源開發的投資成本。左為資策會智通所技術商務協理李長脩 |
資策會智通所能源策略總監陳文瑞表示,合理的用電量須和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成正比,但台灣的經濟成長卻與用電需求量逐漸脫鉤;而造成台灣缺電問題不外乎兩大因素,分別是發電機組容量不足,以及台電機組須汰舊換新。
由於增設電廠的開源策略在執行上困難重重,因此台電便將發展重點轉向節流。陳文瑞指出,節流有兩大方向,一是使能源效率提升,如用發光二極體(LED)燈取代傳統燈泡來提高發光效率;二為借力需量反應方案,該方案是透過各種可減少尖峰用電的機制,來降低電力公司須花費高成本的備用發電,以達到電力公司和用戶端雙贏的局面。
舉例而言,若將一天分為尖峰與離峰時段,電力公司可根據不同時段的供電成本決定電價,尖峰時段電價較高;反之,離峰時段電價較低,用戶可依此自行調整本身用電習慣,將尖峰時段用電移轉至離峰時段使用,節省電費支出。
據了解,需量反應方案可減少用戶用電負載需求量,或移轉部分尖峰用電至離峰時段,以獲取電價優惠,進而改變電力消費的形式;如此一來,用戶不但可以減輕用電的費用負擔,電力公司也能因而降低電源開發的投資成本,以及供電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配合智慧型電網及先進電表基礎建設(AMI)的建置,需量反應措施將朝向多元化發展,以激勵用戶因應電價訊號來自發性減少用電。
據悉,美國與日本分別歷經2000年加州大停電與2011年311地震對核電廠的衝擊,導致電力供需嚴重不平衡,以及供電成本上揚,是故各國須採取進一步的手段管理用電,其中一個重要策略即是採取需量反應服務。
在經濟部技術處的支持下,資策會智通所執行科技專案,自2011年開始研發需量反應技術,並開發出SAVE(Smart and Valid Energy)能源總量管理系統,該系統係以需量管理為主,除了讓一般用戶藉由此系統與台電的需量管理系統介接,還可使企業用戶輕鬆管理各用電單位的總用電需量,進而使契約容量達到最有效的利用,以及節費目的。
透過OpenADR(Open Automated Demand Response)聯盟制定的自動化需量反應互通性標準–OpenADR 2.0a,可快速有效建立電力公司與用戶端的溝通橋梁,大幅降低需量反應服務導入的時間與成本,並為電力公司、用戶及設備帶來互利多贏的效益。
資策會智通所技術商務協理李長脩表示,該單位所開發的SAVE能源總量管理系統自2013年起連續取得OpenADR 2.0 A/B VTN/VEN等共四項認證,成為台灣第一家、亞洲第二家通過認證的單位。
在台灣土地有限、新能源開發困難,以及用電量逐年持續成長的情況下,李長脩強調,智通所將進一步藉此系統協助產業加速與國際標準接軌,攜手業者與台電建立台灣自動需量反應服務,與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並駕齊驅,並在今年將以通過OpenADR標準認證的技術,實際應用於用戶端,期望經由用戶參與卸載方案,達到所需要的卸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