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製程慢熱 台積電轉攻3D IC

作者: 黃耀瑋
2011 年 09 月 12 日

20和14奈米先進製程的極紫外光微影(EUV)製程與多重電子束(MEB)無光罩微影技術尚未完備,且生產成本仍大幅超出市場預期,量產時程延緩將在所難免。因此,在先進製程技術面臨關卡之際,台積電積極鎖定三維晶片(3D IC)商機,並展開關鍵的矽穿孔(TSV)技術布局,以進一步擴大晶圓代工範疇與獲利來源。
 


台積電先進模組技術發展資深處長余振華表示,未來3D IC的設計挑戰包括矽穿孔製程、薄晶圓處理與提升已知良裸晶的比率,要進入量產仍有一段長遠的路要走。





台積電研發副總經理林本堅表示,台積電一直戮力推升製程技術來維持摩爾定律的步調,目前28奈米採用的光微影製程已可在每個關鍵層上進行多重曝光(Multiple Patterning),進而降低成本及提高設計彈性。然而,就台積電原先規畫每2年即走入下一代製程的腳步而言,28奈米要在2011年邁開量產步伐已有所延宕。主因在於全球半導體產業在下半年陷入一團景氣迷霧,廠商投片意願趨向保守,故預計28奈米在今年第四季僅可小幅試產,待明年初高通(Qualcomm)、Altera、賽靈思(Xilinx)及NVIDIA訂單陸續到位後才能進入量產。
 



林本堅也透露,針對20和14奈米先進製程應用的EUV及MEB工具估計在2012~2013年方能完備,目前20奈米晶圓試產仍須透過多重曝光技術,致使成本加劇且效率減半,在2013年步入量產的進度明顯落後。再加上14奈米晶圓將以EUV或MEB技術產出仍未做出最終決定,而試產結果每小時曝光量更低於一百片的期望值約十倍,成本遠高於市場可接受度,故原訂於2015年啟動量產的計畫亦難以達成。
 



在先進製程導入速度不如預期之下,台積電已瞄準3D IC蓄勢待發的商機積極搶攻,期藉晶圓廠的整合能力將觸角伸及封裝領域,並在先進製程尚未到位之際,利用3D立體堆疊設計來延續摩爾定律。

台積電先進模組技術發展資深處長余振華指出,行動裝置輕薄短小的設計風潮,已帶動晶片架構的典範轉移,逐步朝System Scaling的立體堆疊形式發展,以提高效能並縮減占位空間;而台積電正積極發展3D IC架構的關鍵技術–矽穿孔(TSV),並結合現有的晶圓級封裝(WLP)與堆疊式封裝(PoP)打造完整的3D IC流程解決方案,進一步瞄準未來行動裝置及雲端設備對3D IC的殷切需求,搶先卡位市場商機。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3D IC的生產流程須在前端晶圓代工製程進行穿孔,亦或在後端封裝廠(OSAT)才執行,仍處在激烈的唇槍舌戰中。余振華認為,在晶圓代工階段即導入矽穿孔製程,對晶片業者來說較具競爭力,因為晶圓廠對整個晶片設計的掌握度較佳且新投入設備成本較少,能快速完成IC與銅線的立體疊合,藉以滿足客戶控管生產成本及加快產品上市時程的考量。此外,晶片走入更先進製程後,更薄、更小的體積也將拉高矽穿孔的技術門檻,屆時,封裝廠勢必要投入更多設備,加諸大量成本於產出流程中,將與客戶的成本考量背道而馳。
 



囿於台積電積極拓展業務範疇,亦已引起封裝廠對其踩進地盤的疑慮,一場3D IC的競賽醞釀開打。日月光總經理唐和明強調,3D IC雖被視為未來晶片發展趨勢,但目前整個供應鏈尚未明朗,預期要到2013年才望導入量產,因此現在討論封裝形式言猶過早。況且3D IC的全新架構帶來極大改變,並非僅著眼於前端或後端製程執行矽穿孔,關鍵在於晶圓代工廠、整合元件製造商(IDM)及封裝廠如何創造新的垂直合作關係,簡而言之,人人皆可望分一杯羹。

標籤
相關文章

供應鏈業者競相投入 3D IC/先進製程量產倍道兼行

2011 年 10 月 13 日

加速量產 3D IC接合標準年底通關

2011 年 09 月 14 日

28奈米訂單淹腳目 台積電急調中科廠擴產

2012 年 04 月 12 日

催生新世代處理器 台積電翻新晶圓製程技術

2013 年 07 月 01 日

日月光/矽品搶進FO-WLP Cadence布局不缺席

2017 年 03 月 30 日

明導設計工具推陳出新 封測產業聯手因應InFO威脅

2017 年 06 月 20 日
前一篇
LTE應用市場看俏 愛立信強化IOT測試服務
下一篇
安捷倫發布PCIe 3.0測試整合協定檢視器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