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廠面臨毛利率下滑的隱憂,加上為提升產業競爭力,既有與新進太陽能廠競相透過垂直整合提高利潤,然考量台灣尚無超過1MW的太陽能電池模組供應商,以及政府並未鼓勵建置電廠,且內需市場不大,一旦管理效率不佳、支出負擔過大,容易導致投資報酬率低與高負債,故亦有業者認為垂直整合並不適合。
中美矽晶董事長暨執行長盧明光強調,並非所有的台灣太陽能廠皆適合採取垂直整合的經營策略。 |
中美矽晶董事長暨執行長盧明光分析,相較於德國與中國大陸內需市場龐大,再加上中國大陸政府補助政策加持,資金取得容易,以及人力成本低,較台灣太陽能廠適合朝垂直整合發展,否則若遭逢景氣變化、管理效率不彰及資本支出偏高,則易引發投資報酬率和負債走下坡的窘境。
過去歐洲為全球太陽能最大宗市場,可支撐德國供應鏈垂直整合營運模式,然隨著歐洲各主要國家太陽能補貼政策下修,且著眼於生產成本競爭力不及中國大陸廠商,促使不少德國太陽能廠營運政策紛紛改弦易轍,改變過去垂直整合策略。有鑑於此,儘管太陽能產業掀起垂直整合風潮,盧明光認為,台灣缺少超過1MW的太陽能電池模組廠,再加上台灣政府並未積極設置太陽能電廠,以及內需市場不大,因此歐洲和中國大陸太陽能產業盛行的垂直整合策略並不見得適用於台商。
中國大陸十二五規畫、金太陽示範工程補助上路,各界預期對於扶植中國大陸太陽能廠將有推波助瀾之效,尤其無錫尚德已取代Q-Cells躍居為全球最大太陽能電池製造商,吸引中國大陸新進業者爭相跟進部署太陽能市場,此外,現階段中國大陸太陽能廠商憑藉成本優勢已後來居上,全球市占率高達50%,台灣則退居第二。不僅如此,台灣隨即又將面臨韓國勢力崛起的威脅。對此,盧明光表示,雖然中國大陸太陽能廠後來居上,然中國大陸技術能力與人力素質穩定度欠佳,長時間觀之,能否持續站穩市場一席之地尚難逆料,台灣太陽能廠務必加緊技術創新、健全財務規畫與強化產業結構能力,才不會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