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歐債危機以及政府補貼金額逐年下修等因素影響,歐洲太陽能安裝率正逐年下滑。為提升營收,台灣太陽能廠正逐步提高美國、日本以及中國等地的電池、模組出貨量,拓展新的出海口,以減少對歐洲市場的依賴度,避免營運發生危機。
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產業暨技術組產業分析師何孟穎表示,在轉單效應助長下,台灣大陽能廠第一季的產能嫁動率已大幅提升。 |
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PIDA)產業暨技術組產業分析師何孟穎表示,過往台廠將近60%的太陽能電池產品皆輸往歐洲各國,然而由於歐洲地區供過於求情況嚴重,台廠太陽能電池出口至歐洲的比率已降至40%左右。
在歐洲各國安裝熱潮逐漸趨緩之際,美國、中國以及日本的市場需求則開始升溫,並穩定成長中。何孟穎進一步指出,尤其日本的太陽能安裝量將可望於今年顯著成長。主要肇因於2011年日本受到福島震災的影響,使得許多商業、住宅以及電廠等應用的太陽能安裝計畫都向後遞延。而今,隨著災後復元工作完成,該國太陽能面板的安裝率也準備開始加快腳步,對台灣太陽能廠而言亦是一大機會。
事實上,由於日本在工資過高以及匯率不斷攀升等兩大不利因素下,其電池與模組等產品相較於中國大陸與台灣而言早已失去價格競爭力。因此,日本太陽能品牌業者如三洋(Sanyo)以及夏普(Sharp)為節省成本皆已開始大量向台灣太陽能廠商採購電池。
另一方面,在2011年第四季時,台廠平均產能稼動率僅五成,然而到了2012年第一季的稼動率已攀升至七、八成以上,何孟穎分析,主要是由於美國、印度以及德國等市場對中國大陸的太陽能廠商實施反傾銷策略,使得這些地區的太陽能市場出現轉單效應,台廠亦因此而受惠,而產能稼動率的提升則是反映反傾銷的效應已開始發酵,進而刺激台廠訂單大增。
除了擴大產品輸出地區外,台廠為建造有效出海口,與國外品牌、電池廠商的合作亦相當積極。何孟穎補充表示,例如昱晶即與歐洲第二大太陽能電池廠SCHOTT Solar、日本第一大太陽能品牌廠夏普以及美國SUNEDISON等廠商結盟,可望為每年帶來百萬瓦(MW))的穩定訂單,並進一步搶占歐、美、日等三地市場,為該公司建構有效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