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網的成本、安全性、零組件備料管理、聯網裝置的功能價值,以及主流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的建立,為當今發展物聯網(IoT)所須克服的五大挑戰,而若企業想要投入物聯網行列,並且成功從中獲利,則須跳脫以往單打獨鬥、技術封閉等窠臼思維。
聯發科無線技術開發本部軟體工程處處長楊雅筑表示,業界普遍認為到了2023年或是2025年,物聯網將對人們的生活帶來重大改變及有利的影響,但事實上要達到那樣「美好的世界」並非一蹴可幾,在那之前先須克服聯網成本、信任度、零組件備料的長期抗戰、創造出裝置功能價值,並且建立主流的商業模式等挑戰。
楊雅筑補充,目前聯網的成本仍然高昂,因為雲端運算、分析數據(Data)的大型主機建置與維護成本仍不低。另外,網際網路長久以來都有容易被破解的疑慮,進入物聯網時代後個人隱私是否外流,也會令使用者擔心。消費者透過裝置可以儲存更多個人的數據,例如心跳、睡眠等,皆會被雲端服務的廠商所收集與分析,因此加密技術與提供服務的廠商是否可被信任,亦將影響物聯網的發展。
除此之外,物聯網廠商是否已經做好零組件備料的長期抗戰也是一大問題。楊雅筑分析,過去廠商已經習慣販售消費性為主的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一年至兩年間消費者便會汰換,所以其售後服務或是零件備料等,庫存量最多只需二至三年。
但若往後汽車、冰箱及電視皆可聯網時,此營運模式就會大不相同,這些物品單價高,消費者長時間都不會換,廠商是否已經做好晶片與零組件備料需十年、二十年的心理準備,也是往後物聯網時代所要面對的一大問題。
楊雅筑進一步說明,除了硬體之外,廠商的軟體更新服務也要提供長久的服務。智慧型手機軟體更新幾次之後,消費者可能早已換機;但當其他物品也可聯網時,軟體更新的成本也會為廠商帶來龐大的壓力。
另一方面,雖然萬物皆可聯網令人嚮往,但是物聯網目前也只是做到讓某一裝置擁有聯網的功能,並回傳數據至雲端,但若是無法提供消費者有價值的功能,聯網能力可能淪為一時的噱頭。
楊雅筑強調,廠商應找出裝置聯網功能的價值所在,否則消費者可能會因為一時的新鮮感而購買產品,但是長久下來並無太大的價值;聯網裝置的功能價值是物聯網能往下發展所要突破的一道關卡。
最後一項挑戰,則是缺乏主流的商業模式。目前在整個物聯網的價值鏈中,能夠獲利的是收集、分析數據的廠商,而其他業者則尚未找到其獲利方法。不過,收集、分析數據的廠商目前營利的方式也十分陽春,只有收集數據並賣給其他業者,從中做廣告推播;與現階段的「單純上網」並無差異,只是從使用者的家中多收集了一些資訊。
楊雅筑說明,倘若要發展物聯網,必須想出好的、被需要的服務,並且創造新的商業模式。此外,過去企業的單打獨鬥模式已經過時,廠商之間應該互相合作,並且共同制定一套標準;一起提出一套新的生態系統(Ecosystem),與創新的商業模式;換言之,在物聯網的世代中能夠掌握生態系統的業者才能真正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