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集團(Bosch Group)日前發表其2021年營運成果,集團執行長Stefan Hartung亦利用這個發表會揭露了該公司對2022年的展望,並指出烏俄戰爭短期內將使減碳的進程延緩,但長期來看,此一不幸的地緣衝突事件,反而將使歐洲更堅定地邁開科技跟能源轉型的步伐。為此,博世集團未來三年將投資30億歐元,發展電氣化與氫能源等氣候中和科技。
博世集團執行長Stefan Hartung指出,戰爭無法解決政治衝突,當前情勢突顯了決策者們及全社會所面臨的壓力,就是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以及大力開發能源的新來源。為此,儘管經濟環境充滿挑戰,博世集團仍系統地努力減緩全球暖化。未來三年,博世集團將投資約30億歐元,開發電氣化與氫能源等氣候中和科技。
Hartung認為,短期內,烏俄戰爭將延緩減碳進度。但長遠來看,戰爭將加速歐洲的科技轉型。決策者們可以此為本,無論在提升現有建築物能效的獎勵機制,或是在擴大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規模上,採取更加堅定的行動。他認為以綠色電力為基礎的電氣化,是達成氣候中和的最快途徑。這就是博世推動永續交通的原因,博世集團電動交通相關訂單總金額於2021年首次突破100億歐元。
除了電動交通外,Hartung亦強調發展氫能源的必要性。他指出,產業政策應著重於讓各行各業都為氫能源做好準備。雖然優先發展電氣化解決方案,但氫能能相關解決方案也需要更多投入。為了在地球上永續生活,電氣化跟氫能源兩者必須兼具。
展望2022 高度不確定的一年
2022年第一季博世集團總營收成長5.2%。博世集團董事會成員暨財務長Markus Forschner表示:「博世在2022 年有良好的開端,將有望超越年度財報中6%的營收成長預期。然而,面對龐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對於本年度的整體營運表現,我們很難做出更準確的預估。」他進一步補充:「博世2022年的息稅前營業利潤將難達去年水準,預計將介於3%至4%。獲利逐漸受壓,主要來自能源、原物料和物流成本的上升。我們必須為持續的高物價以及動盪的市場做好準備。要克服價格上漲問題的不只是汽車製造商,還有供應商。」尤其對博世的交通解決方案事業群而言,目前所面臨的成本壓力尤其顯著,自2020年以來,部分原物料價格大約已翻了三倍。
鑑於當前形勢,博世已經大幅調整了該公司對於全球經濟發展的預測,預估本年度全球經濟成長率將不及3.5%,略低於年初所預估的4%。此前,博世預估全球汽車產量將達8,800萬輛,較2021年成長9%,這兩項指標可能無法達成。Forschner認為,預期調整的原因在於中國新冠肺炎疫情復發,以及持續的晶片短缺。
氫電解:進軍規模高達140億歐元的市場
為有效落實氣候行動,博世正布局氫電解零組件業務。該公司計劃在2030年以前挹注近五億歐元發展該項新業務,並自2025年開始將相關產品陸續推向市場。Hartung指出,博世擁有開發氫能科技的廣泛基礎,也希望促進歐洲氫能源的生產。預計2030年,全球電解槽零組件市場規模將達140億歐元左右。博世正供應氫電解系統的核心–電池組(Stack),將其與電力電子、感測器及控制元件結合,打造成一個智慧模組。氫氣發電的電池組預計最早將於2025年投產。
熱能科技:投入三億歐元發展熱泵業務
電氣化浪潮不只發生在汽車產業,也正在改變建築供暖設備的產業格局。博世集團董事會副主席與消費性產品事業群及能源暨建築科技事業群負責人Christian Fischer指出,逾三分之一的碳排放來自建築物,因此,氣候行動也必須走入人們的家中。替代性供暖系統的轉型始於熱泵,若採用綠色電力則更為理想。此一變革逐漸反映在全球各地針對新建築的法規,以德國為例,2024年前,65%新供暖系統將必須使用再生能源。
為此,博世計畫在2025年前,加碼投資三億歐元發展熱泵業務。從目前到2025年的未來三年,熱泵市場年增率將達15~20%,而我們則希望達成兩倍於市場增速的發展。針對既有建築物,博世亦期待有所貢獻:該公司提供可使用氫燃料的燃氣鍋爐,以簡化天然氣供暖系統轉換至氫氣系供暖系統。此外,透過連結並整合樓宇系統,博世正進一步邁向提高服務在性經常性收入占比的目標。 Fisher表示,在樓宇系統業務中,服務收入已攀升至近一半的總營業額。而我們的策略目標是透過科技形塑氣候行動,同時拓展服務業務,彼此相輔相成。
以智慧製造進一步提升能效
在工業製造方面,博世正致力於提升自身工廠的能源及成本效率。博世集團董事會成員暨工業科技事業群負責人Rolf Najork認為,工業製造數位化將有助於氣候行動。透過聯網能源管理,每年製造過程的能耗平均可降低5%。博世集團正走向工業科技電氣化。博世預計,2030年前30%的行走機械將達成電氣化,這意味著高壓系統的市場規模將額外增加15億歐元。此外,博世希望以其工業科技助益電動交通。
Najork指出,博世正與福斯汽車(Volkswagen)合作成立新公司,未來將供應歐洲的電池工廠所需的相關設備。我們的共同目標是成為電池系統量產的成本與科技領導廠商。專家預估,全球蓄電池製造科技的累計市場規模,在2030年前將達到500億歐元。
替代性交通轉型:電池電動交通及燃料電池動力系統
至於在電動車方面,博世集團董事會成員暨交通解決方案事業群負責人Markus Heyn表示,為了進一步提高電動車的行駛里程,在未來電動車動力系統中,如何讓包含電池在內的動力系統保持在合適的溫度,並維持座艙內的舒適度,將會是一大技術課題。根據博世的研究,藉由導入智慧熱能管理系統,電動車的行駛里程可以提高25%。為此,博世開發了名為彈性熱能元件(Flexible Thermal Unit, FTU)的預整合解決方案,並以此開拓新市場,預計該市場規模在2030年前將達35億歐元。
在燃料電池電動汽車領域方面,今年博世將開始生產卡車用燃料電池動力系統。Heyn指出,博世在德國班堡(Bamberg)工廠的目標,是在2025年前生產千兆瓦的電池組。我們的目標是到了2030年時,駕駛燃料電池卡車的成本將應與駕駛柴油卡車差不多。因此,博世打算再度提高車用燃料電池業務領域的資本支出,計畫2021年至2024年間,投資近10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