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十二五計畫明列「新能源汽車」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政策的支持業已反映在電動車(EV)關鍵的鋰電池供應,相關廠商均力擴產能,期望在量產規模提升之下,進一步壓低電池成本,突破電動車終端售價高昂的桎梏,加速市場的成形。
拓墣產業研究所科技產業研究顧問中心資深經理鄭雯隆表示,台灣亦如火如荼的推廣電動車,預期在先導運行計畫助力下,2013年將有三千輛電動車上路。 |
拓墣產業研究所科技產業研究顧問中心資深經理鄭雯隆表示,提高電動車普及率的兩大關鍵為降低電池成本與構築充電設備。尤其當前的鋰電池成本占整部電動車高達三至五成,在材料及能量密度技術尚待突破之下,平均1kW/H成本為600~1,000美元,若以一部轎車型電動車24kW/h的鋰電池而言,造價至少高達14,400美元,而整車價格也將高達4,1000美元,如此高昂的價格,勢必削弱市場的採購力道,成為電動車推廣最大的阻礙。
不過,根據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調查顯示,在十二五計畫力挺電動車發展的誘因下,2011~2015年已有大量電池廠將陸續投入鋰電池生產,將使鋰電池產能大舉攀升,並促使市場步入激烈競爭局面;屆時,鋰電池可望出現大幅的降價空間,每1kW/H成本約可降至400美元,而隨著鋰電池產業逐漸發展出規模經濟後,更有機會降至1kW/H 300美元,逐漸符合電動車終端市場價位。
此外,鄭雯隆也指出,中國大陸透過公/私用電動車購車政策補助,力推2012年後達到十八萬輛電動車上路的目標規模,也已吸引上游正、負極材料供應商天津斯特蘭、深圳貝特瑞,中下游電池、電機控制模組比亞迪、天津力神、雷天能源、威立克等大廠頻頻邁開產能布局,以瞄準未來電動車蓬勃的商機大餅。
事實上,中國大陸現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最大的區域性市場,國際廠商均渴望打入其市場供應鏈,藉此擴大營收。鄭雯隆透露,台達電為搶攻中國大陸未來幾年即將起飛的電動車商機,針對電動車鋰電池、充電系統、充電站設施,甚至在驅動馬達方面均有涉獵,已提出整體電動車解決方案。而基於市場臨近性高的優勢,目前台達電也和中國大陸吉利、奇瑞兩大車廠合作,在中國大陸各地實施先導運行的計畫,率先卡位市場。
另一方面,充電設備、充電站等設施對整個電動車的生態系統而言亦至關重要,以當前設施布建牛步的情況來看,電動車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對此,鄭雯隆強調,充電設備建置緩慢主因在於標準尚未統一,因此,十二五計畫的策略目標除了刺激電動車內需市場,擴大普及率之外,亦將加速制定統一標準,讓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有所依據,進而提升基礎充電設施的建構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