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物聯網(IoT)發展潛力,微控制器(MCU)大廠新唐鎖定低功耗、類比與安全等三大方向展開布局,除了持續開發產品和相關平台外,亦在台南擴大招攬人才並成立設計中心與團隊,同時還與台灣、中國和歐洲等地的研究單位及廠商合作,加速插旗該市場版圖。
新唐微控制器應用事業群副總經理林任烈表示,因應物聯網發展趨勢,該公司將持續強化低功耗、類比和安全等三大領域的技術實力。 |
新唐微控制器應用事業群副總經理林任烈表示,物聯網可分成四個領域,包括處理、感測、控制和連結,該公司已自行投入處理和控制方案開發,並有相關平台和演算法等成果;而感測與連結的部分則傾向與協力廠商合作,譬如和射頻(RF)晶片業者合作,領域包括低功耗Wi-Fi、傳統Wi-Fi、藍牙、ZigBee、IEEE 802.15.4等。
除了上述部分,針對物聯網,新唐也增加人力投入低功耗、類比和安全等三大領域開發。林任烈指出,低功耗是未來重要且能產生差異的技術;而類比可增進效能與省電,加上類比占MCU電路設計較大比例,故該公司亦持續改進此技術,且於台南增設類比團隊,強化研發能量。至於安全面,物聯網產品的開發者必然想保護自身的程式碼,故新唐也借助旗下以色列團隊在可信任平台模組(TPM)的技術專業,來提升該公司MCU的安全性。
根據新唐2015年第四季法說會資料顯示,該公司受惠於MCU在通用市場、工業應用以及新興應用等需求增加,2015年營收與獲利皆較2014年成長。據悉,其2015年全年合併營業收入約為新台幣73.13億元,稅後純益約為新台幣4.69億元,稅後每股盈餘新台幣2.26元,與2014年相比,成長37%。
在面臨全球經濟環境不利以及中國IC設計業者搶單等諸多挑戰下,2015年新唐仍繳出不錯的營收成績單,主要原因可追溯至該公司2009年相關MCU發展的轉型策略。
林任烈進一步解釋,新唐從1992年開始發展MCU,2009年是重大的轉折點,因該公司開始投入ARM Cortex-M0,並轉而鎖定工業等多重應用市場,並致力推廣平台式解決方案,以滿足多元客戶與應用的需求。
林任烈分析,過去新唐8051系列MCU像標準品,客戶能隨時替換成其他廠商的MCU。但現今該公司的MCU雖然與其他廠商的核心相同,但由於添加的記憶體和周邊不同,也使得產品擁有更多差異性。此外,新唐為了提升差異性,也積極打造平台,提供各式各樣的軟體、開發板和開發工具,並透過研討會與工作坊提供訓練課程,讓客戶能自行開發相關應用,因此至今已累積超過兩千家的客戶群。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中國亦有諸多廠商發展MCU,促使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是否對台廠造成影響?林任烈認為,面對中國業者的競爭,台灣MCU廠必須致力做出市場與產品區隔,並提高服務與產品品質、建立自有技術,如此才能與客戶建立更長久的合作關係,並避開價格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