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裝置日益增添功能,使耗電量隨之增加,而其與智慧手機相比,須符合長時間穿戴以及貼近人體等設計要求,因此電池設計須兼具彈性和續航力,目前國際大廠如三星SDI、樂金(LG)皆投入開發可撓式電池,而蘋果(Apple)也擁有相關專利。
過去應用於智慧手機的零組件,因無法配合穿戴式裝置輕薄、低功耗、低存在感和高度整合等特性,也須重新研發適合的元件;以電池為例,鋰電池已無法滿足穿戴式裝置的需求,因此開發可撓式電池已成為業界新的發展趨勢。
工研院IEK資深產業分析師呂學隆表示,可撓式電池目前成本過高,因此未廣泛應用於穿戴式裝置市場。 |
工研院IEK資深產業分析師呂學隆表示,目前可撓式電池可分為全固態電池、薄膜電池、有機電池和其他特殊電池,其中又以全固態電池和薄膜電池有較多廠商投入以及具有較多專利。
現今較多國際大廠投入研發全固態電池,以英國家電商Dyson為例,其亦投資固態電池技術。該技術據稱可儲存超過每公升1,000千瓦小時的電量,是傳統鋰電池的兩倍。呂學隆進一步解釋,全固態電池相較於鋰電池,因為是固態電解質,所以安全性較高,但導電度較差,未來應設法提升導電能力。
此外,已有部分日韓廠商與台灣廠商將全固態電池導入產品應用,但其電池能量密度與電池壽命仍低於現有的鋰電池水準;國際上認為全固態電池將在2020至2030年商用化,並於2020年時在IT和穿戴式產品占兩成市場,約達46億美元規模。
而薄膜電池目前在全球專利數量較多,其特色是厚度極薄,且使用較少有害的物質,同時也無燃燒爆炸的問題。但其面臨之挑戰則是必須改善放電效率,以及跨越製程技術門檻,預計可應用於RFID、消費型電子和醫學美容等領域。
可撓式電池因為能量產的廠商仍占市場少數,加上成本比傳統鋰電池或其他小型電池高,因此現階段仍較少應用於穿戴式裝置,但伴隨不規則形狀的穿戴式裝置陸續出爐,以及成本降低,未來的應用依舊備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