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電視(Smart TV)軟體應用與硬體架構可望翻新。為免智慧電視淪為另一個蛋塔熱,北美視訊內容供應商與日韓電視品牌大廠,正分頭發展新軟體功能與硬體升級方案;除計畫以應用程式讓行動裝置成為智慧電視的第二螢幕,增進智慧電視互動性外,亦將逐步引進可擴充模組設計靈活升級硬體性能,滿足「Smart」使用體驗。
資策會智慧網通系統研究所副主任劉文山認為,智慧電視須增加軟體功能、操控性並降低售價,才能擴大市場規模。 |
資策會智慧網通系統研究所副主任劉文山表示,發展智慧電視是產業鏈尋求新獲利來源的重要策略,晶片商、品牌廠均重砸研發資金,期加速驅動傳統電視換機潮;然而,實際狀況是用戶已外接機上盒(STB)讓電視上網,且通常備而不用,以目前聯網電視滲透率最高的西歐和美國為例,每周使用超過一次的比例分別僅9%、34%,導致內建聯網功能的智慧電視定位更顯尷尬,難以刺激銷售。
劉文山分析,智慧電視與行動裝置功能過度重疊,且初期價格偏高往往令消費者期待出現殺手級應用,才肯掏錢;因此,包括Netflix、Hulu等網路內容平台商,以及英國關鍵字廣告公司–zeebox均鎖定多螢一雲趨勢,發展智慧電視應用程式,讓行動裝置透過應用程式與智慧電視串連,成為智慧電視的第二螢幕,以呈現更多節目補充資訊與客製化服務,同時解決人機介面不易操作的問題。
與此同時,日本品牌廠在韓商崛起後,在電視市場的占有率與獲利率節節衰退,為扳回一城,也積極尋求與資料中心、電視台與內容供應商多方合作,部署智慧電視第二螢幕解決方案。相關業者已規畫採用Miracast無線連結技術,同步電視與手機畫面並進行即時控制,或置入與播放內容相關的廣告、網路討論訊息,強化旗下智慧電視互動功能。
除加強軟體應用外,品牌廠考量智慧電視升級與降價需求,亦致力改良硬體架構。劉文山強調,智慧電視須同時兼顧Smart與TV使用體驗,要做到像行動裝置一樣快速更新軟硬體,又不與電視長達7~10年的生命週期互相衝突,所以要有良善的硬體設計配套措施。
其中,三星(Samsung)已率先推動智慧電視模組化設計,可藉由更新印刷電路板(PCB)配置提升硬體效能。博通(Broadcom)寬頻通訊事業群技術副總裁陳學敏表示,消費者不可能像換手機一樣,每1~2年更換電視,因此,模組化方案可望掀起智慧電視設計新潮流;目前也有愈來愈多品牌廠開始研究此一系統架構,冀寄望以更經濟的方式升級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