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納多元思維 資策會MIC育才有成

作者: 王智弘
2007 年 06 月 29 日

今年四月底,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以科技論壇方式歡慶成立二十周年;無獨有偶,晶圓測試大廠京元電,也於5月中旬舉行二十周年慶祝活動。這象徵成年加冠的特殊年分,不僅是企業經營的重要里程碑,同時也反映出台灣電子產業二十多年來成長蛻變的歷程。而同樣也將在七月分慶祝二十歲生日的資策會市場資訊情報中心(Market Intelligent Center, MIC),則是一路伴隨台灣電子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推手。


長期以來,資策會MIC扮演著「政府的智庫,產業的顧問」角色,除提供政府在產業發展與政策制訂方向諸多指引外,其詳實完整的產業分析報告,更是許多民間企業的高階經營主管,擬定策略與決策的重要參考。不僅如此,現今許多總字輩以上的產業人士如數位聯合電信(Seednet)總經理程嘉君、建興電子(LiteON)光學儲存事業部總經理龔仁武、佳能光電事業部總經理曾明仁,以及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主任杜紫宸、拓墣產業研究所(TRi)所長陳清文等,亦都是資策會MIC所培育出的社會菁英,對產業的創新與成長影響甚鉅。


培養宏觀視野 啟動產業新契機


1984年,當時的經濟部長趙耀東邀請IBM的策略專家曹奮生,協助成立一個產業研究單位,因而有了MIC的誕生。當時的MIC還是一個隸屬於資策會技術研究處底下的單位,直到1985年經濟部成立一項專案計畫,斥資新台幣七千多萬元,聘請美國顧問公司ADL協助MIC建構產業分析與研究能力,始於1987年正式將MIC提升成為資策會一級單位。


最初MIC的主要任務係以成為政府智庫為主軸,除草擬多項資訊工業發展計畫外,並開啟許多重要的產業研究主題,對後來產業發展影響相當深遠。擔任資策會MIC第一任主任的程嘉君(圖1)表示,當時MIC所進行的許多市場研究都是政府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舉例而言,台灣第一分國際採購中心(International Procurement Office, IPO)的研究報告即是由MIC所完成。


程嘉君指出,當時許多國際大廠如IBM、惠普(HP)、新力(Sony)及恩益禧(NEC)每年在台灣的採購金額均相當高。此分研究報告發表後,立即引起相關單位高度重視,成為日後促成台灣電子產業發展的關鍵報告。除此之外,包括硬體、軟體、資訊服務、智慧財產權、資料庫服務等議題,也都是當時研究的重點。


民間資金來源比重提高 研究表現備受肯定


隨著產業環境的快速變遷,資策會MIC的功能與價值已不斷突顯。MIC主任詹文男(圖2)表示,二十年來該單位不斷朝向更專業化與企業化的方向發展,並致力成為專業獨立的智庫。目前來自政府的經費比重正逐年下滑,而民間經費已從先前20%提高至65%的比例。


從產業顧問服務的角度來看,企業願意付費購買研究報告或成為會員,是相當審慎謹嚴的評估結果,因此,民間經費來源比重的增加,一方面代表著企業對於資策會MIC研究團隊專業能力的肯定,另一方面也顯示,其所呈現的研究內容及品質,已更為貼近市場需求。


對於此一變化,程嘉君深表肯定。他指出,政府委託的專案多半是一般性的研究,而民間企業的要求則較為明確且對費用支出控管嚴格,若無法提供顯著價值,很難獲得青睞,更別提每年持續付費合作。如今MIC可以在民間經費比例上有長足增長,象徵其所創造的價值已深獲客戶重視,具有重要的指標性意義。


事實上,屬於財團法人組織的資策會MIC,原本所有資金均來自政府預算,在財源無虞的環境下,大可不必如此辛苦轉型,同樣也能扮演好政府智庫的角色。但考量產業環境詭譎多變,企業經營挑戰日益嚴峻,因而決定強化產業顧問功能,並開辦會員收費機制,以更加貼近客戶的需要和產業的需求,同時增加MIC的核心競爭力。


會員收費機制創始人、同時也是資策會MIC第三屆主任的杜紫宸(圖3)表示,由於此一機制的推行,對同仁所造成的負擔與壓力不小,因此當時出現有許反對的聲音。然而,秉持著突破格局、強化競爭力的信念,他仍舊苦口婆心,最後才得以順利進行。


如今,儘管仍肩負著政府智庫的重大使命,但在歷經市場洗禮後,MIC的組織結構已逐步朝向產業顧問的方向轉型,邁向更好的經營體質。


匯聚一時之選 造就無數菁英


另一項資策會MIC為業界所稱道之處,即是培育出許多優秀的企業人才。如同杜紫宸所形容的,MIC就像是少林寺一般,吸引了許多人才前來拜師學藝,雖然每個人所修鍊的武功招式不同,但MIC卻提供了一種加速累積能量的機制,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最大的潛力,展現最好的成果。


儘管外界認為,MIC的人才濟濟,然而在MIC草創初期,卻也曾經歷人員流動率高達40%的困境。程嘉君表示,由於MIC成立後不久,適逢1988年台灣股市熱潮的時期,券商如雨後春筍般,因此許多產業分析師被挖角或跳槽事件頻傳,人員流動率非常大,是經營管理上最大的困擾。


為了留住人才,程嘉君不斷向離職人員曉以大義,但似乎仍難擋市場環境的潮流,因而想出將研究流程樣本化的策略,讓新進同仁能快速上手進行研究,以降低人員流動所造成的衝擊。


跳槽風波持續近十年年,1991年從華康科技重回MIC接任主任的杜紫宸對於留住人才頗有一套,他向同仁說明依當時台灣科技產業環境的發展前景,若繼續留在MIC,則可位於至高點上,宏觀整體產業的發展趨勢,對未來發展將更有幫助。


杜紫宸表示,由於當時產業上能具有整體市場觀點的人士不多,許多企業的總經理、高階經理人,都曾參加MIC所舉辦的研討會活動,如現在的明基董事長李焜耀、中華映管/大同董事長林蔚山都曾是座上賓,因此對MIC產業分析師是相當難得的機會。這種說法,似乎頗為奏效,也讓其內任人員的流動比例大幅降低至15%。


時至今日,MIC的人員規模已達140人左右,較草創時期增加三倍之多。儘管人員流動仍在所難免,但詹文男則以尊重的態度來面對。不過,他也經常提醒同仁,雖然MIC的工作時間很常、基本薪資不高、壓力也很大,但同仁的每一分努力,都會回到自己身上,組織會因為同仁的專業而更專業,並相對提升同仁的價值,而這些累積的成果都是同仁帶得走的核心能力。


對於打算轉換跑道的同仁,即使工作如何忙碌,詹文男仍會撥出三十分鐘與對方懇談,若是同仁辭意仍堅,他則以自已在產業顧問領域中找到人生志業的心情,給予衷心祝福,並送給每一位離職同仁一本「記得你是誰(Remember Who You Are)」的書,希望他們能找到真正熱愛且能如魚得水的工作。或許正因為這種亦師亦友的情感,反倒讓許多原本離職一段時間的同仁重新又回到MIC的崗位上。


強化國際研究與服務 以知識創新產業價值


回顧過去,資策會MIC對台灣電子產業發展的推動,貢獻良多。然而,面對未來中國大陸、印度等市場的崛起,MIC如何協助台灣產業找出下一步發展方向,並提供業者轉型建議,已是業界所引頸企盼的。因此,杜紫宸期許MIC,能積極走出台灣,將研究領域、情報搜集的觸角向外延伸,同時加重質化研究,為台灣企業掌握更多競爭者的發展動態。程嘉君則認為,唯有加快腳步,才能迎頭趕上產業的變遷。


(詳細圖表請見新電子科技雜誌255期6月號)

標籤
相關文章

提升專業化與國際化布局 MIC助攻台灣ICT產業

2007 年 06 月 29 日

蘋果挖牆角 宏達電美國市場拉警報

2011 年 10 月 11 日

百大科技獎揭曉 工研院/資策會獲獎

2011 年 06 月 29 日

毫米波通訊初試啼聲 美國5G FWA 2018年進入商用

2017 年 12 月 01 日

疫後數位轉型勢不可擋 雲端服務收割期將至

2020 年 12 月 16 日

5G Castle資安協作聯盟成立 產官學攜手打造5G資安生態系

2023 年 05 月 11 日
前一篇
Altera發表Cyclone III系列最大容量FPGA
下一篇
意法半導體發表電容觸控感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