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5G專利布局 工研院發展四大技術

作者: 李依頻
2016 年 01 月 28 日

3GPP即將於今年正式啟動5G標準制定作業;為強化台灣在5G標準必要專利(SEP)之布局,工研院資通所已緊鑼密鼓地針對毫米波(mmWave)通訊、裝置對裝置(D2D)、高速移動與超高密度網路(UDN)等四大方向展開研發,並預計於2月的全球行動通訊大會(MWC)展出運行在38GHz頻段的5G雛型系統。



工研院資通所副所長周勝鄰透露,該單位預計於2016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展出設計架構更完整的38GHz 5G雛型系統。



工研院資通所副所長周勝鄰表示,雖然當前5G標準尚未形成,但各國都已投入技術開發,藉以順利取得標準必要專利。目前,工研院根據國際主流趨勢,已朝毫米波、D2D、高速移動和超高密度網路等四大方向從事開發,並已研發出部分成果。


在高頻通訊的部分,工研院從2014年開始研發毫米波技術,並於2015年開發出38GHz、六十四根天線的5G雛型系統。據悉,該系統包含波束成形(Beam-forming)、波束追蹤(Beam-tracking)等技術;工研院預計於2016年MWC展示設計架構更完整與嚴謹的38GHz 5G雛型系統,目前此系統已邁入技術驗證階段。


另外,4G時代便已討論D2D,其可令裝置與裝置直接通訊,工研院亦已投入開發,並應用於新竹世博館,該技術雖不算5G技術,但可謂為5G D2D的前身;而高速移動技術方面,工研院則與營運商聯手,透過4G平台與技術在高鐵進行實際展示,提前布局和呈現未來5G可能的應用情境。


據了解,工研院自2014下半年至2017年間會進行「5G先期研究計畫」,希望在標準未定之前,搶先研發相關技術;2017~2020年則藉由「5G產業拔尖計畫」,在標準制定後,快速依循標準來製造出產品。


周勝鄰觀察,由於各國廠商積極發展5G技術,皆欲卡位標準必要專利,故未來5G的標準必要專利在眾家業者互相牽制與合作的情形下,會變得較平均,過去標準必要專利皆集中於高通(Qualcomm)的現象不太可能發生,因此相對地小廠也會有取得標準必要專利的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雖為資通訊產品生產大國,但相關的智財權卻較少,因此便須付出較多授權金。過去在行動通訊發展上,台灣都是標準制定後才投入開發,但這次則趕在標準未定前發展5G,將來會有更多機會掌握標準必要專利。


周勝鄰認為,手機晶片、小型基地台(Small Cell)皆為台灣發展5G的機會。此外,由於物聯網(IoT)是5G延伸的新應用,故物聯網相關的基礎設備,如通訊模組、物聯網閘道器(Gateway)亦為台廠切入5G的著力點。

標籤
相關文章

改善物聯網裝置互通性 UPnP論壇提出新工具

2015 年 09 月 03 日

軟體應用持續擴張 基礎儀器量測更智慧

2016 年 12 月 28 日

打破M2M區域隔閡 u-blox大秀四頻LTE Cat M1模組

2017 年 05 月 09 日

愛德萬將於南韓半導體展秀新IC測試方案

2020 年 01 月 31 日

CEVA Wi-Fi 6矽智財獲Wi-Fi聯盟認證

2020 年 08 月 28 日

強化感測/思考/連結/行動力 NXP迎接全面智慧化時代

2020 年 08 月 31 日
前一篇
R&S推出新一代多功能手持式示波器
下一篇
笙泉發表8051工控系列微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