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投資法人力挺,甚至捧出台股股王的觸控薄膜產業,已面臨沉重的轉型壓力。根據資策會MIC的報告指出,今年各家顯示器與面板製造商所展示的觸控產品中,已有超過半數採用內嵌式設計。觸控薄膜恐將步上彩色濾光片(CF)後塵,相關供應商必須轉型,或與面板廠締結更深的夥伴關係。
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陳賜賢認為,內嵌式多點觸控的潮流已經形成,觸控薄膜供應商必須及早尋找新利基。 |
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陳賜賢表示,採用內嵌式架構的觸控面板產品比例已達56.8%,貼膜解決方案則為43.2%。其中內嵌式架構還可再細分成將觸控感應實作在液晶顯示(LCD)晶胞(Cell)內的In-Cell架構及實作在晶胞上方的On-Cell架構,兩者的比例分別為31.8%與25%。資策會預估,明年橫濱展會上採用In-Cell架構的產品比例將提升到37%,On-Cell為29%。至於貼膜方案的比例則將萎縮至34%。
在今年橫濱平面顯示器展上,觸控技術的應用高度集中在電子書閱讀器、可攜式導航裝置(PND)與手機三大領域,監視器、資訊看板甚至筆記型電腦等中大螢幕的觸控產品反而比往年少。不過在本屆活動中,已可預見未來可攜式裝置將普遍內建4吋以上面板的趨勢。
陳賜賢認為,可攜式面板的尺寸放大,對觸控薄膜供應商而言並非正面發展。因為螢幕尺寸越大,觸控薄膜的成本比例也越高,此易導致面板廠商為控制成本而加速其內嵌式觸控面板的研發與商品化進度。事實上,類似的故事在彩色濾光片產業早已發生。目前一線面板製造商均已完成CF垂直整合,以有效控制顯示面板的成本。專業CF廠不是另尋新的應用利基,便是與面板廠合併。
除成本考量外,支援多點觸控成為中小尺寸面板標準規格,也讓面板廠商有不得不投入內嵌式多點觸控的壓力。陳賜賢認為,在產品規格日益雷同,價格競爭陷入白熱化的面板業中,提供一站式採購服務是許多供應商創造附加價值的策略之一。若客戶普遍尋求可支援多點觸控的面板解決方案,面板供應商勢必要有所回應,方能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