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觸控面板朝向大尺寸、可撓曲的趨勢邁進,現有導電材料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 ITO)的使用也逐漸面臨挑戰,業界已積極尋覓替代材料。近2年ITO替代材料紛紛湧現,尤其以金屬網格(Metal Mesh)與奈米銀線(Silver Nanowire)的呼聲最高。縱然新材料的技術已趨向成熟,但受限於供應鏈尚未進行整合,想要扳倒ITO取而代之,就現況看來仍言之過早。
NPD DisplaySearch台灣研究總監謝忠利表示,新材料想取代舊有導電材料,得要滿足三個條件,其必須要具備低抗阻值、良好的光學穿透度,及可撓性。不論是Metal Mesh還是Silver Nanowire,都有絕佳的導電性與可撓性,皆使ITO材料相形見絀,顯見新材料在技術層面已可取代ITO。
雖然如此,新材料於應用端與供應鏈的部分卻還遲遲未就定位。謝忠利進一步解釋,目前觸控面板市場可劃分為三大領域,分別是不可彎曲的中小尺寸面板、可彎曲的中小尺寸面板,以及10~80吋的大尺寸面板。ITO因其物料的易脆性,造成阻抗穩定性不佳而壯志難伸,遲遲無法順利切入大尺寸、可撓曲的面板市場,也因此讓新材料有機可乘。
不過,就面板廠的立場而言,替換ITO材料卻非當務之急。謝忠利透露,要說服面板廠使用新材料須考慮四個因素,而供應鏈的充沛與否即為首要條件,因為要替換掉一項材料,並不單單僅考慮成本價格這麼簡單;再者,新材料是否能提供穩定的感測能力、是否能提供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以及能否滿足所搭載產品的規格,這些都是影響面板廠選擇材料的關鍵要素。因此,除非ITO材料短缺,否則短期內新的替代材料還難以達成取代ITO的目標。
目前看來雖然沒有使用新材料的急迫性,但是在面板的應用上勢必會走到大尺寸、軟性(Flexible)或可彎曲(Curve)的趨勢,新材料取代ITO已指日可待。
據了解,現階段宸鴻(TPK)與歐菲光已投入新材料的生產,宸鴻主推Silver Nanowire,而歐菲光則致力於Metal Mesh的發展。謝忠利分析,由於宸鴻並未厚植ITO基礎,且考量產業未來動向,不太可能再回頭發展ITO,因而直接使用新材料生產觸控面板薄膜(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