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智慧城市的推動而言,遍布大街小巷的路燈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建設,唯有徹底活用這項既存資產,許多智慧城市相關服務才有落實的可能。但也由於智慧城市應用存在非常發散的想像空間,因此智慧路燈建置的前置作業必然十分複雜。台北市政府已宣示將推動智慧路燈建置,但目前還有許多執行細節其實尚未確定。資訊局會與各部門和產業界攜手合作,盡快把平台底層跟遊戲規則的框架制定清楚,並持續推動概念驗證,以便將智慧路燈的應用潛力發揮到最大。
智慧路燈前置作業千頭萬緒
台北市政府資訊局局長李維斌表示,路燈智慧化是智慧城市應用落實不可或缺的要素。藉由將各種資/通訊設備、感測節點與路燈共桿,無線網路的服務涵蓋跟品質將可以做得更好,而且還可以取得許多環境參數,例如人/車流量、空氣品質等,做為市府發現問題,進而設法改善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與燈桿共構的資通訊設備,也可以提供各種商業服務,促進產業跟經濟發展,並且讓服務提供者得以永續經營。
但也因為政府跟產業界對智慧路燈的期望跟想法十分發散,因此這個案子要進入實際建置,必須經過很長的討論,概念驗證的工作也必不可少。事實上,針對智慧路燈一案,目前資訊局跟台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還有許多底層的工作要進行。
舉例來說,智慧路燈上附掛的各種電子設備都要用電,但目前台電只會在天黑後為路燈供電,白天是不供電的。光是這點,資訊局跟公園路燈管理處、台電就有很多協調工作要做,智慧路燈上的設備才能不間斷運作;而這些設備的電費帳單要怎麼算,則又是另一個需要討論問題。
另一方面,目前智慧路燈的燈桿設計也還沒有完全定案。位於內湖的實驗性智慧路燈採取外掛式設計,設備都外掛在燈桿外;但位在松山健康路跟三民路口的智慧路燈則採取內包式設計,設備會藏在燈桿內。這兩種設計各有優缺點,因此李維斌認為,未來很可能會視路燈所處環境採用不同的設計。但不管是外掛式或內包式,燈桿的設計細節都還需要跟供應商進一步討論。
至於在資料標準化方面,為了讓智慧路燈上所取得的感測器資料能夠互通,並便於進一步利用,統一資料格式標準有其必要。目前資訊局已協助產業推動OGC國際共通標準,也會與台灣資通訊產業標準協會合作,在未來建置時採用產業界共推的標準,以利於開放與產業接軌。
而在網路服務部分,有業界人士認為,智慧路燈將成為電信業者的兵家必爭之地。不管是要實現Wi-Fi分流、架設微型基地台或遠端天線(RRH)以強化4G行動通訊網路涵蓋,路燈都是非常理想的設備布建地點,因此電信業者料將對智慧路燈有很高的興趣。但這也意味著智慧路燈必須要有一定水準的回程/前傳線路(Backhaul/Fronthaul)頻寬,否則上述寬頻通訊設備即便布建到位,也是無用武之地。這也意味著資訊局必須跟電信業者攜手合作,而且網路建設的工程恐怕不小。
NB-IoT/LoRa應用場域有所區隔
對此,李維斌指出,在網路通訊服務部分,資訊局確實跟電信業者有緊密的合作關係,但現階段應該會先以頻寬需求較小的NB-IoT網路為主。也因為如此,智慧路燈不一定每一盞燈都得布建實體線路,對於沒有外掛寬頻通訊設備的燈桿,採用Mesh網路拓撲來連接,也是可行的辦法。預計在第三季,北市府就會跟電信業者合作,在信義區開始進行NB-IoT實驗網路的布建。
至於LoRa,雖然先前台北市也曾經為LoRa設立實驗場域,但目前看起來,只有少數利基型應用是成功的,例如翡翠水庫的智慧管理系統、河川水位監測。因此,在人口稠密地區的應用,未來應該會是以NB-IoT為主。但NB-IoT能不能支援智慧三表(水表/電表/瓦斯表)這種市場規模龐大的應用,還是得試了才知道。三表的安裝位置通常不會是開放空間,而且深入曲折巷弄,對無線通訊技術來說是很艱困的環境。
2019年展開布建 概念驗證持續進行
李維斌總結說,智慧路燈是推動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也因為如此,更講究分工合作跟跨領域溝通,如此才能確保市府搭建出來的平台,能為上層的應用開發帶來幫助。資訊局的主要任務是做好底層硬體平台,並且要將資訊安全、隱私權保護等相關遊戲規則制定清楚,讓有意投入開發相關應用服務的廠商有所依循。
這是個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推動的工作,而且工作項目十分繁複,因此2018年大概只能把基本規範定義清楚,2019年才有機會著手展開布建。但在此同時,各種實驗性計畫跟概念驗證工作會持續進行,以探索智慧路燈的各種應用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