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穿戴式應用 MCU廠力拚低功耗設計

作者: 蘇宇庭
2014 年 01 月 17 日

為了符合大多數穿戴式裝置對於低功耗的需求,微控制器(MCU)廠商除戮力將系統待機及操作電流降至最低外,亦致力優化MCU處於睡眠狀態的耗電情形,將成為MCU廠能否成功搶進穿戴式市場的重要指標。


新唐科技微控制器產品中心協理林任烈表示,為了讓MCU達到超低功耗的表現,廠商在開發MCU時通常會導入睡眠模式(Sleep Mode)設計,讓MCU在非系統運作高峰期的大部分時間,能夠處於低耗電的睡眠狀態,進一步降低裝置整體運作功耗。


林任烈進一步表示,符合穿戴式裝置需求的低功耗MCU其操作電流(Operating Current)除須達到180微安培(μA)以下的水準外,在睡眠模式下的待機電流(Stand-by Current)也須低於1微安培;不過,當MCU處於睡眠模式時,系統並非完全靜止不動,因此如何優化整個裝置在MCU處於睡眠模式下的系統設計,讓裝置更省電,便成了MCU廠商戮力改善的另一重點。


其中,快速喚醒時間即是首要關鍵。據了解,MCU廠商為了達到節能目的,常在MCU中加入各種運行模式,光是睡眠模式可能就有好幾種;以愛特梅爾(Atmel)的SAM4L系列為例,其便可支援睡眠、待機、保存和備用等四種睡眠模式。


因此林任烈強調,在多種複雜的運行模式下,如果總是要花上長時間才能讓MCU從睡眠模式中喚醒系統,將難以真正降低系統功耗;因此,各家廠商除了導入睡眠模式設計外,亦極為注重如何加速喚醒時間。目前市面上MCU在喚醒時間的表現平均水準約為5~8毫秒(ms),新唐科技NANO系列的喚醒時間則約為6毫秒。


另一方面,MCU與周邊感測器、無線射頻(RF)元件的傳輸介面亦攸關MCU是否能達到有效睡眠模式的關鍵。林任烈解釋,由於睡眠模式中MCU與周邊元件的運行方式係隨著資料傳輸速度而變動,也就是資料傳輸速度愈快,MCU與周邊元件喚醒/工作模式切換的時間就愈短;因此,串列周邊介面(SPI)、I2C、輸入/輸出(I/O)接腳等傳輸介面的設計重點就是「搶快」,愈高速的傳輸介面才能愈快喚醒MCU,並且縮短MCU處理資料的時間,從而讓裝置更省電。


林任烈補充,現在愈來愈多訴求低功耗與高效能的MCU也開始導入可加快記憶體存取速度的多通道直接記憶體存取(DMA)控制器。據了解,DMA控制器能在不喚醒MCU的狀態下執行及分配資料存取;亦即,DMA控制器能將多筆資料分配儲存至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RAM)及快閃記憶體(Flash)中,待記憶體儲存至一定容量後再喚醒MCU使其能一次處理多筆資料,讓進入睡眠模式的MCU不會被輕易打擾。


除了上述設計環節之外,還有開發商透過低功耗感測器介面(Low Energy Sensor Interface, LESENSE)和周邊反射系統(PRS)的設計來達到此目標;如芯科實驗室(Silicon Labs)即是透過不斷優化這兩項設計關鍵開發出該公司旗下的超低功耗MCU–EFM32 Gecko;如此一來,讓該MCU即使進入睡眠模式,各周邊元件如類比數位轉換器(ADC)等,亦能自行配對、自主性擷取與傳遞資料。

標籤
相關文章

混合訊號技術做後盾 芯科加入32位元MCU戰局

2012 年 03 月 12 日

猛攻32位元市場 新唐擴大MCU產品線

2012 年 10 月 19 日

厚植嵌入式產品實力 新唐Cortex-M4 MCU正式問世

2013 年 11 月 13 日

擴增兩大產品線 新唐Cortex-M4系列戰力增

2014 年 10 月 17 日

跟上AI影像辨識應用熱潮 新唐推智慧數位辨識系統

2019 年 03 月 08 日

端點AI平台助力ML多元應用

2024 年 01 月 23 日
前一篇
晶片商擴大戰線 聯網汽車市場烽火遍地
下一篇
PWM模式結合取樣和濾波功能 馬達驅動電源量測精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