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城市發展進程中,全球各國致力於推動綠能與交通基礎建設,以提升城市治理效率與人民生活品質,但有鑑於氣候變遷議題的發酵,促使近期各國在其中逐步增加減緩氣候變遷或碳中和等目標。據此,如何同時兼顧環境與產業的發展,制定合適的智慧城市政策並實行,為現階段各國關注的焦點。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員吳岱侖指出,2030年時全球將會有超過43個人口大於1,000萬的超大型城市,智慧城市全球市場規模也可於2025年時到達2.5兆美元,足見其偌大的發展性。然而,從歐盟於2021年7月推出55套案,透過建置碳交易體系、碳邊境等措施,力求降低55%溫室氣體排放,或是聯合國COP26氣候峰會確立將全球暖化控制在1.5℃、擬定碳市場規則等決策,不難看出各國現今更著重未來城市的永續性,因此智慧城市議題已逐漸成為解決全球環境與氣候問題的重要訴求與手段。
以歐洲推動智慧城市為例,吳岱侖從政策角度出發,指出歐盟首先透過2014年起為期七年的Horizen 2020計畫與其中衍生的智慧城市市集(SCM)專案計畫,將整合創新方案導入燈塔(Lighthouse)城市,並且從多個城市示範場域擴散至更多地區。同時,歐盟也整合2021年納入氣候中和概念的Horizen Europe計畫,藉此實現在2030年達到100個氣候中和與智慧城市,以及2050年擴及全歐盟城市的目標。
在智慧城市市集專案計畫的實踐,是以三個燈塔城市搭配至少三個夥伴城市擴散試點,整合智慧建築、智慧電網、儲能、電動車、智慧充電基礎設施等項目於特定場域展示,利用資通訊(ICT)技術方案提供市民城市基礎建設與服務,現階段已有128個城市參與,並已有550個展示區。吳岱侖舉出共享城市(Sharing City)的推動案例,其針對永續能源管理系統、建築物改造、城市共享平台、電動載具、智慧路燈、數位社群市場(DSM)等六大技術方案進行驗證與展示。該案例是由倫敦、米蘭、里斯本等燈塔城市建立示範場域,將經驗傳承給波爾多、華沙、布爾加斯等夥伴城市,由夥伴城市自行募集資金,汲取經驗以減少錯誤開發成本,再導入最合適的開發方案。
另一項推動案例為永續城市再生模式(REMO URBAN)的建置,於諾丁漢等三燈塔城市進行驗證與測試,透過導入整合性解決方案,大幅提升能源、移動載具與ICT領域的應用,藉以創造新的跨域機會,加速歐盟城市轉型及通往智慧化。吳岱侖說,城市再生模型(Urban Regeneration Model)提供四個階段性的釐清與制定步驟,並透過指標評估執行成果,鎖定再生冷暖系統、能源監測系統等低耗能區域,並規畫減少大眾交通建設與能源載具的能源消耗,同時整合智慧電網與城市資訊平台,最佳化大眾交通運輸方案,在市府機構、研究單位、企業三方合作之下,精準規畫符合城市特色與需求的智慧城市應用示範。
吳岱侖補充,歐盟在政策研擬與科技導入中,是以市民的參與及回饋為基礎執行,才能讓過程更順利。而透過計畫前期縝密的分析、廣納不同利益關係人的意見,才得以了解城市現行應用訴求,並在試點城市的運作中調整,將經驗系統化擴散與分享給夥伴城市,因此從政策及實務面皆可提供尚未導入數位科技的城市有效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