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磁感應無線充電,磁共振方案在使用上具備更高的便利性,不僅受電端裝置毋須準確放置於充電板、可達更長的充電距離,更能同時對多個裝置充電,將為製造商帶來可觀的應用商機。
高創行銷部副理王世偉表示,磁感應技術的充電距離受限於線圈尺寸,因此在受電端裝置體積有限的情形下已面臨距離上的瓶頸;而磁共振技術在這方面尚未達到物理限制,因此距離仍有增長空間。磁共振無線充電的優勢,在於當充電距離拉長或是沒有對準發電板的情況下,雖然會導致充電效率降低,然而不至於造成充電能力的喪失。
除此之外,由於發電板與待充物之間的距離增加,使發電板不再受限於必須放置在如桌子等物體表面,將可內嵌至各種家具之中,降低視覺上的侵入感,並減少直接接觸造成的破壞,更有助於解決電力傳輸所造成的發熱問題。
致伸科技技術平台資深經理丘宏偉說明,磁感應技術在發電板與待充物之間的散熱空間有限,當以更大功率進行傳輸時,提高的溫度可能無法被市場所接受。藉由磁共振方案增加充電距離,發電板與受電端間的散熱空間將大幅擴展,有利於進行隔熱、散熱、絕熱等設計,例如將充電板裝在桌子下,透過桌面的大面積將熱能發散,便可降低系統充電時產生的發熱感。
值得一提的是,磁共振無線充電的空間自由度包含了水平與垂直範圍,以A4WP的Rezence BSS 1.2版標準而言,目前僅看到在垂直距離的進展,在水平距離尚無法達到理想範圍,這是未來邁向更好使用者體驗所必須克服的問題。
磁共振系統充電距離增加固然帶來使用上的便利,但也相對使磁場較磁感應方案開放,加上消費大眾對於高頻率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仍存有疑慮,因此,德國萊因資深專案經理Jan Willem Vonk指出,目前磁共振技術的主要挑戰包括充電效率與安全認證,其中,安全性是一般大眾最關注的問題,即使在技術上能克服距離限制,並可將充電器安裝於家中任何位置,但在系統安全性尚未完整測試之前,仍將可能影響消費者的採用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