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電內建觸控 表面電容技術贏面大

作者: 黃繼寬
2010 年 01 月 05 日

雖然目前在個人電腦(PC)市場上,絕大多數桌上型電腦產品均採用光學式觸控實現多點觸控功能,但對筆記型電腦而言,光學式架構的厚度仍是製造商導入時的一大顧忌。這片真空地帶已引發電容式觸控廠商投入角逐,惟考量觸控方案的成本與良率,結構相對簡單的表面電容技術,頗有凌駕可支援真實多點觸控的投射電容的態勢。
 




萬達光電總經理葉恆銘認為,投射電容式觸控固然是大勢所趨,但在中大尺寸和電子紙應用上,表面電容低成本高透光性的特性才是最適合的技術。



萬達光電總經理葉恆銘指出,從量產的觀點來看,現階段具有量產能力的中大尺寸電容式觸控技術,非表面電容莫屬。舉例來說,投射電容式所使用的觸控膜結構可達二至五層不等,相較之下,表面電容只須用一層氧化銦錫(ITO)玻璃即可,因此不管從薄膜本身,或是終端客戶的組裝量產製程上,表面電容都比投射電容更有優勢。
 



除材料成本外,產線上如何有效率地完成觸控薄膜與觸控晶片的匹配調校,也是製造商考量的一大重點。目前,廠商在手機與可攜式導航裝置(PND)等小尺寸面板應用中導入投射電容技術時,由於面板尺寸小且須調整的連線數量較少,因此多半是以手工進行匹配,然而在筆記型電腦等中大尺寸應用時,手工調校的人力與工時,便不符成本效益。



美中不足的是,表面電容技術只能支援單點觸控,因此仍有部分市場人士認為其無法滿足消費者的使用期望。對此,葉恆銘援引微軟所進行的使用者研究分析指出,目前一般消費者即便購買了可支援多點觸控的硬體,仍有高達80%左右的操作動作屬於單點觸控。因此,考量到終端產品的性能/價格比,表面電容還是有獲得消費者青睞的潛力,且表面電容技術可透過韌體模擬的方式支援基本手勢操作,可進一步縮小兩種技術間的差距。例如萬達的韌體研發團隊便已研發出可以支援手勢旋轉、縮放等功能的韌體解決方案。

標籤
相關文章

觸控人氣不墜 開發聯盟鞏固台灣地位

2009 年 11 月 12 日

和鑫董事長張文毅:多點觸控挑戰在軟體

2010 年 01 月 25 日

搶進PC/行動裝置 多點觸控應用遍地開花

2009 年 08 月 28 日

整合8位元MCU 投射式電容觸控SoC問世

2009 年 09 月 28 日

導入USB 3.0/雙核處理器 迷你筆電整裝再戰

2010 年 09 月 23 日

避免糾紛/增進良率 觸控面板標準加緊制定

2011 年 03 月 31 日
前一篇
力抗大者恆大 LED燈具新廠以專利突圍
下一篇
USB 3.0應用多元 控制IC業者顯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