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重量級電信商正攜手研擬新一代D2D(Device to Device)標準。D2D技術允許終端裝置之間,藉由4G長程演進計畫(LTE)或無線區域網路(Wi-Fi)等通訊技術,自組獨立網路並相互傳輸資料,而毋須再經由後端基地台處理,可顯著分散網路流量,並增進頻譜使用效率與用戶體驗,因而大受電信業者支持。
工研院資通所高速移動傳輸技術部技術經理鄭延修認為,各式聯網裝置如何配對、認證,以及用戶隱私權爭議,將是D2D應用普及的關鍵議題。 |
工研院資通所高速移動傳輸技術部技術經理鄭延修表示,AT&T、德意志電信(Deutsche Telekom)及沃達豐(Vodafone)等電信營運商,正聯手在3GPP TSG SA1(Service and System Aspects 1)會議中,研擬D2D通訊網路架構及商業模式,並規畫分三階段發布標準。第一階段草案將取得各國電信商的初步共識,並於明年3月發布;至於第二、三階段規範將鎖定D2D營運、技術及設備需求,分別於2013年底到2014年推出。
不過,要實現D2D通訊願景仍充滿重重挑戰,包括新的網路建置方案、無線傳輸技術與雲端資訊安全管理機制均須納入考量,才能讓電信或服務供應商開發出具應用價值的服務,吸引消費者埋單。
鄭延修認為,D2D通訊網路至少須支援500~1,000公尺傳輸距離,並讓上千部處在該範圍內的聯網裝置即時建立連結、確認安全性並避開互相干擾問題;同時,還要引進政府、廣告與軟硬體開發商,構築完整的Smart Direct Link生態系統,才能真正減輕行動網路頻寬負擔,並為電信業者創造新的獲利。
目前歐美電信商正積極統合大型基地台、LTE與Wi-Fi通訊設施,部署異質網路(Heterogeneous Network)擴大D2D通訊覆蓋範圍。此外,國際電子電機工程師學會(IEEE)也加速研擬下一代802.11系列標準,將應用900MHz頻段,支援1,000公尺以上傳輸距離,裨益發展多元D2D應用情境。
由於D2D通訊將帶動龐大的雲端、聯網設備及安全認證軟體需求,因此工研院亦積極參與3GPP TSG SA1及RAN1/2/4(Radio Access Network 1/2/4)會議,以協助台灣ICT相關廠商掌握相關市場商機。
除D2D標準進展外,美國近期也通過一項總投資金額高達70億美元的法案,將以D2D技術強化公共安全管理;而德意志電信也開始與廣告業者及商家接洽,摸索D2D營利模式。足見此應用正快速在各國開枝散葉,未來更可望在智慧運輸系統(ITS)、電子商務、網路卸載、社群網路與多螢(Multi-screen)串流服務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