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技術上仍有長足的發展空間,自動駕駛已然成為汽車、資通訊產業的兵家必爭之地–今年上半,包括福特(Ford)投資10億美元於Argo AI、英特爾(Intel)以153億天價收購Mobileye、百度力推Apollo計畫等,各家大廠為搶得先機卯足全力,連帶促使市場規模與日俱增、技術如火如荼發展。光寶新事業規劃暨行銷營運總監安志東表示,這波熱潮將為汽車產業帶來結構上的巨大改變,也將重新定義汽車在人們生活中的角色定位。
據國際會計事務所KPMG「2017年全球汽車經理人調查報告」,6成受訪者同意或部分同意,未來選用自駕車的考量會以能否做為社交、工作、休閒場域為主,而非傳統顧及的節能、效能、舒適度等,顯示車輛可能不再是單純的交通工具,而是生活場域的延伸。有鑑於此,消費者對資安、隱私方面的要求也將水漲船高:82%消費者表示不會考慮有資安風險的車種,48%則將隱私列為購車首要考量、先於成本高低(45%);在此同時,卻有82%消費者表示願意以自家車輛數據向營運方換取獲利,可能會是未來影響智慧車產業的因子之一。
汽車定位出現變化,產業也面臨各種衝擊。安志東指出,汽車產業生態系如今已變得十分擁擠,除了Google、百度等雲端平台商動作頻頻,人工智慧(AI)、處理器、感測器等軟硬體廠商也十分積極,現階段有超過50家大廠正在開發自動駕駛相關軟體,44個合夥企業正在研發自動駕駛車輛;外加共享經濟業者如Uber、Lyft的影響,待2030年,傳統車廠占產業營收比重恐較2015年下滑將近1成,獲利比重甚至將從近7成跌至5成不到,迫使車廠不得不審慎面對。
目前在智慧車發展上,包括首段提及的大廠動向,以及Uber與豐田(Toyota)、戴姆勒(Daimler)、富豪(Volvo),Lyft與通用(GM)等,各家車廠正積極與各類軟硬體廠商、共享經濟業者合力推出自動駕駛車。今年年底,奧迪(Audi)、BMW、特斯拉(TESLA)均將推出SAE第3級的自駕車種;待2021年,福特甚至宣稱將拿掉車內的方向盤與踏板,進入全自動駕駛。
儘管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技術日新月異,安志東綜合Gartner、Strategy Analytics等市研機構報告說明,恐怕自動駕駛仍需研發十年以上才有機會發育完全。此外,如何消除人們對自駕車在安全方面的疑慮,法規又將如何跟上,也是自駕車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