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尚未出現統一規範,除了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歐洲國際電工委員會(IEC)針對電動車相關商品有所定義外,業界目前未有產業標準。對此,工研院不但與UL合作規範電動車鋰電池規格,更預計從公務車輛著手,並將在2010年7月推出和中華郵政合作的電動車,於台北實驗運行,致力推動台灣電動車產業標準。
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智慧車輛技術組副組長張念慈指出,電動車除了面臨鋰電池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外,如何提升整車的電池管理精準度,也是一大挑戰。 |
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智慧車輛技術組副組長張念慈表示,目前將由公務車著手推動電動車,主要在於可有效掌握固定里程數與充電狀況,至於與中華郵政的合作,將有助於了解電動車零組件在整車上實際運行的狀況,讓業者充分明瞭整合整車系統需注意的技術事項。
另一方面,工研院計畫針對充電進行相關的工業規格制定,規範車輛控制單元(VCU)充電介面、電壓、電流及充電快慢等項目,以建立台灣電動車自主產業標準,若標準底定將更加速台灣電動車廠商發展,日後也僅須進行小幅度調整(如更改電壓以符合行銷地使用狀況)便可行銷歐美地區。
據了解,3月29日工研院將發表台灣第一台全部採用台灣業者的電池芯、電池模組、馬達、充電器的電動車車輛,未來可進一步提供零組件廠商實驗運行的具體數據,以作為日後產品研發參考。張念慈透露,儘管台灣零組件業者具備切入國際車廠電動車供應鏈能力,但由於缺乏自主車廠,對於如何整合電動車系統仍面臨技術挑戰。因此,現階段工研院機械與系統所與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MIRDC)、中山科學研究院(CSIST)等機構共同建立台灣車輛研發聯盟(TARC),已推動建立整車平台,提供台灣零組件業者進行相關驗證與測試,以期更強化未來與國際車廠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