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市電同價驅動 太陽能產業邁向大者恆大

作者: 林苑卿
2011 年 02 月 23 日

歷經歐洲各國太陽能補貼政策大幅下修,為避免讓各國政府太陽能補貼資金多寡左右市場發展,不少太陽能矽晶圓、電池廠商喊出2011~2012年歐、美、日達成市電同價目標,然若要擴大市電同價的國家範疇,矽、晶圓、電池及系統商皆須大幅調降成本,規模小的廠商將面臨購併或淘汰命運,恐加速產業大者恆大趨勢。
 


中美矽晶董事長暨執行長盧明光預估,3年後,太陽能產業將有三分之一的業者出現營收虧損,此時,兼具良好經營策略與創新技術的公司價值將更被突顯出來。





中美矽晶董事長暨執行長盧明光不諱言,以目前太陽能售價推估,每度電約30~35美分;全球市電平均約10~25美分,兩者仍有段差距,預估未來2~3年,上、中、下游鏈供應商大幅縮減成本後,較有機會達成太陽能每度電10~25美分,但此將為供應鏈廠商帶來極大的挑戰,口袋不夠深、技術能力不足的小廠恐遭收購或淘汰的命運。
 



為擴大可達成市電同價的區域,太陽能降價已勢在必行,盧明光預估,多晶矽價格每公斤價格須從目前約65~80美元降至40~45美元;晶圓、電池製造成本亦須再大幅減少40~45%,其中,晶圓的毛利率將從現有的20~30%降至12~18%,電池利潤亦從15~22%縮減為8~12%;系統商也須調降成本達50~60%。在扣掉所有支出後,3年後晶圓與電池廠商的毛利率最高僅存3~5%。
 



此外,盧明光強調,市電同價不僅考驗上、中、下游供應鏈廠商成本管理的能力,同樣在製造能力與光電系統平衡成本(BOS)亦見真章,有鑑於此,將可望加快太陽能廠商進行水平或垂直供應鏈整合,屆時,失去競爭力的小廠將難免淪為被大廠購併,抑或被市場淘汰的命運。製造能力包括效率、經濟規模、設備製造能力、生產良率、產品轉換效率等;BOS係指逆變器、輸電等加乘後的總費用。
 



隨著節能減碳風潮興起,加上太陽能產業毛利率高,吸引台積電、聯電、台達電等科技龍頭大廠爭相進駐,且大張旗鼓地投入供應鏈垂直整合,盧明光認為,未來20年內要維持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25%的太陽能廠商將寥寥無幾,儘管中美矽晶規模不如新進的大企業,然中美矽晶在太陽能產業累積的豐厚經歷、堅強與創新的技術能量及策略管理能力,卻是可確保站穩市場的要件。
 



面對新進大廠積極地進行垂直整合,中美矽晶亦緊鑼密鼓部署策略結盟,除與太陽能電池廠昇陽科技成立中陽光伏,製造布局從晶圓至電池產線,目標擴產達1.5GW;亦擁有太陽能電池廠旭鴻25%股權,旭鴻計畫未來擴產將上看1GW。盧明光透露,著眼於矽晶圓廠投資金額龐大,為分散投資風險,現階段中美矽晶除本身計畫擴充產能1.1GW之外,將透過策略結盟實現擴產,以避免供過於求的窘境。
 



中美矽晶成立於1998年,當時資本額僅新台幣5.2億元,2008年金融風暴來襲仍維持營收成長40%,2009年營收達新台幣119億元,至2010年更大幅躍進達新台幣224億元,2008~2010年CAGR達35%,平均維持每3年約一倍成長。

標籤
相關文章

結晶矽降價 薄膜太陽能轉向家庭發電應用

2010 年 04 月 01 日

嚴防中韓勢力坐大 台灣太陽電池廠掀結盟潮

2011 年 01 月 11 日

集團新兵湧進 太陽能產業系統整合實力大增

2011 年 01 月 27 日

垂直整合奏效 台韓布局日本太陽能市場

2010 年 03 月 26 日

押對Gate-Last技術 台積吃蘋果訂單勝算激增

2012 年 10 月 08 日

導入FinFET製程技術 聯電14奈米後年亮相

2012 年 11 月 02 日
前一篇
R&S分析軟體可快速主動元件線性化量測
下一篇
高效能繪圖系統控制器助陣 車載圖形化顯示效能邁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