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官研揭示未來3年5G技術布局戰略。為扭轉4G落後歐美,更被日韓超車的局面,經濟部、工研院、資策會,以及中華電信、聯發科和華碩等產業要角日前再度同台喊話,將以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TAICS)做為孕育5G專利的平台,強攻毫米波頻段、同頻同時全雙工(CCFD)技術,目標在2020年囊括全球4%的5G標準核心專利。
台灣產官研各界再度同台,宣示進軍5G國際標準與供應鏈的決心。 |
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理事長暨華碩副董事長曾鏘聲表示,5G先期標準制定流程可望在明年正式起跑,目前從技術層面和網路基礎架構來看,5G皆將比4G難上百倍,因此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早早就擬定先期投入、國際接軌兩大戰略主軸,期建置5G前瞻技術平台,引領台商從標準早期跟隨者轉型為先行者角色,以搶先日本和韓國切入5G供應鏈,並趕上歐美5G生態系統發展腳步。
事實上,經濟部在2014年就站出來串連產官研各界,不僅從4G頻譜標金中撥出150億新台幣啟動4年的5G研發投資計畫,並發起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以搭建產業溝通及技術交流平台。在官方出錢又出力的帶領下,通訊相關廠商和研究單位也一呼百應,紛紛跳進來拱大自主技術發展規模,目標係在2020年掌握全球4%的5G標準核心專利,同時取得50%小型基地台市占。
其中,資策會智通所和工研院資通所無疑是台灣卡位5G標準核心專利的兩大戰將,扮演一文一武的角色分頭進擊,近期亦已成功展示5G毫米波(mmWave)、CCFD技術,以及關鍵的小型基地台晶片及系統解決方案。
資策會智通所副主任李永台指出,CCFD將完全顛覆現行分時雙工(TDD)、分頻雙工(FDD)的頻譜利用方式,透過同時、同頻段的訊號收發特性,將能大幅提高頻譜使用效率和彈性。不過,同一時間收發勢將產生嚴重的訊號干擾問題,因而也牽動5G基頻演算法、天線隔離、類比和數位干擾消除等軟硬體技術發展需求。
李永台透露,智通所已發表CCFD相關天線隔離與數位干擾消除的概念性方案,下階段重點則聚焦類比干擾消除、5G基頻演算法,將分別與RF IC和行動處理器廠商合作,以驗證軟硬體設計可行性和效能,為挺進3GPP標準行列鋪路。
至於5G硬體設計方面,工研院資通所已展出38GHz、十六支天線的5G原型系統。工研院資通所技術副所長陳文江表示,3GPP預定於2018年確定毫米波頻段標準,以盡早指引業界發展方向;目前資通所和中科院也選定可用即時頻寬大於2GHz,且覆蓋率較廣的38GHz頻率,將持續投入高頻元件製程、RF前端模組整合設計,以及大規模多重輸入多重輸出(Massive MIMO)天線特性與系統布局的研究,全力爭取進入3GPP標準候選行列。
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在5G研究領域的能見度正顯著攀升,除成功與歐盟Horizon 2020的ICT-14計畫搭上線,共同展開5G裝置對裝置(D2D)、行動網路(Moving Network)兩項科研專案外,也與法國通訊研究機構INRIA、OneLab合作,同時正攜手台灣最熟悉的夥伴–英特爾(Intel)推展毫米波無線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