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物聯網潮流,國際物流產業積極導入資訊化和自動化系統。智慧物流引用物聯網中智慧聯網的概念,藉由即時的資訊傳遞提升整體產值,連帶引發感測技術和軟硬體平台的需求激增,吸引相關廠商積極投入。
工研院IEK分析師蘇明勇表示,智慧物流的興起主要帶動硬體設備、整合平台以及終端服務的需求。其中硬體指的是晶片和感測器產品,利用這些感測設備可以蒐集相關數據;整合平台為開放式軟硬體整合平台,用來連接裝置,並傳遞以及分析相關數據;終端服務則代表服務供應商,負責將分析結果運用於上述的物流領域。
智慧物流的運用領域廣泛,可套用在物流車輛管理、運輸資料收集、倉儲管理,以及零售管理。以配送管理系統為例,智慧化管理可以協助快遞業者掌握配送時間,藉由貨物上的感測器的資料回傳,可以即時掌握貨物情形,為消費者做第一時間的處理。
事實上,智慧物流的商機源自於電子商務市場的大幅成長,以中國大陸電子商務市場中的線上購物為例,2012~2015年年平均成長率即高達32%,預估2015年產值將上看3.3兆人民幣,可見電子商務所帶動的物流市場商機也非常龐大。
看好此一發展,中國大陸電子商務業者阿里巴巴早已積極布局智慧物流市場,除和中國郵政簽訂協議,共同建立智慧物流網路;更跨足國際海運領域,預備和中國海運聯手打造全球電子商務物流服務平台。
另一方面,Google也在美國推出當日物流購物體驗(Google Shopping Express, GSE),預計將會陸續結合支付、商品搜尋、團購等相關服務。消費者可以在線上選擇想要購買的商品,並決定希望送達的時間。
台灣廠商在結合射頻辨識(RFID)、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或4G技術的晶片、零組件及感測器產品製造方面具有絕佳優勢,因此想跨足智慧物流領域並非難事;但台灣物流產業的資訊能見度低、物流成本高且缺乏資訊雲端服務平台商與大型系統整合商。此外,軟硬體的整合仍舊是台灣廠商最頭痛的問題,因此系統整合上持續引進國外技術,如美國UPS PTS貨物追蹤系統以及德國WINCOR mPOS系統。
對此,蘇明勇建議,未來台灣若想提高物流產業的服務價值,產業間必須尋求合作,以發揮各自強項共同建構完整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