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工具機智慧化腳步,跨產業結盟合作早已不是新鮮事。工具機大廠友嘉集團近年透過與夥伴間的戰略合作,在實際協助客戶導入智慧化工具機的過程中,增添了許多實戰經驗。而在這個跨界合作的過程中,友嘉集團也逐漸跨出工具機產業,提供更多元化的產品線跟解決方案。
友嘉集團工業4.0事業部總經理馬仁宏表示,過往工具機走向智慧化,是各自分開進行的,客戶得向工具機和機器手臂業者分別採購工具機、機器手臂、再與整合廠商合作,才能完成產線導入。但目前透過友嘉與合作夥伴的戰略合作,如機器手臂大廠FANUC、KUKA、ABB,客戶僅須統一向友嘉採購工具機,便可以用很高的效率完成工具機與機器人的整合作業,且成本也比較低廉。
不過,除了機器手臂和工具機必須智慧化,其他自動化設備、量測設備、檢測設備等也都必須同步智慧化,才能打造全方位的智慧生產線。這也促使友嘉逐漸從工具機朝自動化產線整體解決方案(Turn-Key Solution)廠商的方向邁進。
馬仁宏進一步分析,對於方案兩個字,產業有必要再仔細思考其內涵,供應商是否能真正站在客戶的觀點,去思考其需要方案的各種元素。例如工具機中的刀具、模擬軟體、自動化設備、ERP系統等,皆是客戶在加工零件的過程中所需要的,即便友嘉本身還是以工具機為本業,但同時也與合作夥伴攜手創造生態系,如此才有辦法提供更為全面的解決方案。
由於提供這樣的解決方案十分複雜,對可靠度的要求也很高,對台廠而言,採納度還在調整當中。即便如此,因智慧化的程度,將直接影響到廠商的產品競爭力。馬仁宏表示,雖然還有八成客戶還是採購傳統的單機設備,但也已經看到有近兩成客戶已開始導入整體自動化解決方案。
談到台灣與歐美等先進國家發展工業4.0的差異,馬仁宏表示,技術的積累與過去歷史息息相關。歐美國家在過去100~200年間,就已開始發展工廠自動化,歐洲最老牌的工具機廠已有200年的歷史,美國也有100多年,台灣最老牌的工具機廠也才60年,因我們確實是比較晚在工業化上起步,所以在傳統工業技術、供應體系等各層面上較不具優勢。
不過,這也並不代表台灣在工業發展上處於絕對弱勢,馬仁宏認為,若要促使台灣的工業發展追趕速度更快,台灣必須透過本身強項–資通訊技術來做切入,軟體能實現的智慧化,將可讓各種機器彼此通訊、互聯,充分發揮出機器的彈性。相信將機器加上軟體後,我們的實力並不會輸給歐美國家。
傳統工具機製造廠大多是沒有軟體部門的,而友嘉集團組建工業4.0事業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能發展軟體。該集團的發展策略是從提供智慧機器的工具,走向提供智慧製造的解決方案,最終目標則是提供整體的智慧工廠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