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用熱影像感測成本降 夜間自駕安全再升級

作者: 程倚華
2018 年 04 月 17 日

各種車用感測器各有其優勢與缺陷,需要互相搭配使用才能實現自動駕駛功能。其中,在夜間環境駕駛的安全維護不易,在可能有遮蔽物以及光線不佳的狀況下,雷達與影像感測器皆有可能無法偵測到移動物體。這時候,熱影像感測有望補足該缺失。近年熱影像感測器的成本逐漸下降,有望在2019年開始導入平價車款。

近期由於Uber與Tesla所推出的自駕車皆在美國傳出死亡車禍,自駕車的安全問題討論熱度持續上升中。其中,Uber的事故案例更使得夜間行人偵測相關的感測技術備受關注。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主任簡定華指出,Uber的事故案例,是由於行人由暗處走出,因此一般的可見光系統無法精準偵測;在此狀況之下,熱影像感測技術由於其能夠做到夜間影像感測的特性,有望能補足此一缺失。

簡定華分享,熱影像感測採用紅外線熱像儀作為感知設備,基於熱影像之行人偵測,可有效地降低或排除可見光相機所面臨的問題,並能夠有效補足一般可見光影像感測在夜間偵測容易失誤的缺點。

儘管由於熱能可穿透被感測的特性,能夠有效補足雷達與影像感測的部分不足,然而,熱影像感測也可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使感測受到限制。簡定華舉例,在夏天時,環境與人體溫度距離會相對較小;而在冬天時,可能會由於環境溫度較低,而偵測到過多必要的熱點。此一狀況便需要透過軟體、韌體的設定補足,以判斷正確的資訊。

以往熱影像多用於軍事用途,成本相當高昂,目前也只有高階車款能夠導入熱影像偵測系統。因此,在未來中科院希望能夠將該感測設備成本壓低,讓平價車款也能夠導入該感測技術。簡定華進一步指出,在2014年,單顆熱影像感測器成本大約為新台幣30萬元,現今已能將成本降至四分之一,未來還希望能夠更便宜。目前中科院也已開始與廠商洽談技術轉移,預計在2019年將由授權廠商開始在市場上推廣該技術。

自駕車議題持續發熱,全球各大車廠、科技廠等皆積極投入研發。由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所支持的台灣車輛研發聯盟(TARC),亦匯集法人研究機構包括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資策會智慧系統研究所以及華創車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台灣產、官、研各界研發能量,共同研發自駕技術。

標籤
相關文章

Level 3瓶頸難突破 Level 4成自駕發展新選項

2019 年 10 月 22 日

UL4600搶頭香 無人駕駛安全標準出爐

2020 年 06 月 01 日

2026年LiDAR市場可望達57億美元 ADAS成長潛力足

2021 年 09 月 06 日

LiDAR成為ADAS/自駕車關鍵感測器

2020 年 08 月 14 日

Mobileye/吉利Zeekr擴大布局 共促L4自駕電動車2024商用

2022 年 01 月 06 日

Avnet押寶電動車 串連產業生態系統/供應鏈

2023 年 02 月 06 日
前一篇
可編程電源IC解套 快速充電器通用有望
下一篇
劉文雄接任工研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