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本世紀初,英特爾(Intel)、索尼(Sony)等大廠開始力拱數位家庭概念時,聯網電視(Connected TV)就已是各家廠商重兵布局之地,然市場接受度卻不如預期,也讓不少大力投入的廠商灰頭土臉,直到2008年初消費性電子展(CES)上,各家電視品牌業者提出封閉式聯網電視架構,並將將網際網路上的內容重新包裝後再移植到電視平台上,才開始在日本、歐洲、北美等地看見聯網電視的普及曙光。
事實上,聯網電視可以被視為是網際網路電視(IPTV)的自然演進,因為在網際網路通訊協定(IP)廣播躍居市場主流之際,視訊內容的取得方式早已擺脫獨尊廣播網路架構的局面。聯網電視之所以普遍受到矚目,並非傳輸技術上有何新進展,而是其推動內容匯流(Convergence)的企圖心,讓不少業者嗅到一片全新的藍海商機。
在這波開放式聯網電視捲土重來的風潮中,聯網電視與Google Android作業系統的結合,也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完全開放的Android作業系統,刺激許多家電業者利用此一開放平台開發各種家電產品的靈感,例如在2009年CEATEC展上,便有日商展示以Android作業系統為基礎的機上盒概念產品。許多業者與研究單位也看好完全開放的Android作業系統與Android Marketplace機制可吸引眾多內容與應用程式開發者加入,讓開放平台百花齊放的特性在向來封閉的電視產業生態掀起革命。
然而,Android作業系統在電視與機上盒等應用上,真的可被視為一開放平台嗎?對此,筆者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事實上,原本針對手機應用發展的Android作業系統並未將電視的應用需求納入設計考量,例如Andorid 1.6版本所能支援的解析度,便僅有480×320、320×240與800×480,若要支援1,920×1,080等標準電視解析度,廠商必須對Android作業系統進行客製化修改。此外,在Android作業系統中,並未包含轉台等電視應用最基本的應用程式中介層(API),因此相關業者如欲開發Android電視或Android機上盒,勢必須要對作業系統進行高度客製化。
這些經過客製化的Android作業系統與標準Android的應用程式相容性如何,各家廠商自行研發的客製化Android系統又該如何確保其互通性,甚至未來智慧財產權要如何協調,都是懸而未決的問題。目前台灣的技術研究機構如資策會、工研院等,均已開發出對應的函式庫與驅動程式,試圖補足Android運用在電視和機上盒領域的不足之處。但研究機構提出的解決方案能否成為普遍接受的業界標準,目前還難有定論。
其實,在一片Android TV的呼聲中,數位廣播產業早已發展出土生土長的開放中介平台–DVB MHP。與Android相似的是,此一平台同樣採用Java開發環境,且同為開放標準,任何開發者均可自由從網站下載MHP的規格,並據此開發各種應用程式。然而,台灣的機上盒業者多半將精力集中在硬體開發上,對於軟體領域的MHP普遍涉獵不足。
有機上盒業界人士感慨地表示,身為全球主要機上盒生產地,台灣卻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提供完整的互動機上盒產品,且這個問題並不會因為改採Android作業系統就迎刃而解,因為台灣並無以互動電視與聯網電視應用程式開發為本業的軟體公司,就算改採Android系統,缺乏開發者的問題還是難以獲得改善。因為手機平台的Android開發社群不見得有興趣跨足電視領域,且將手機應用程式移植到電視平台上的問題重重,例如Android手機普遍支援觸控功能,但Android電視要如何觸控?
Android TV的話題已成功將聯網電視的議題熱度推到一個新的高峰,但在缺乏軟體開發社群的情況下,以Android為基礎的聯網電視,究竟要如何將議題轉化成消費者可接受的產品,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