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工業4.0 「軟硬兼施」策略成最佳捷徑

作者: 侯冠州
2016 年 11 月 29 日

「軟硬兼施」將是推動工業4.0關鍵因素。「萬物互聯」的時代已經來臨,於工業應用不僅限於使資料流程、硬體、軟體實現智慧互動,更將從本質上顛覆傳統工業模式、形成新的工業型態。對此,工業製造商如上銀科技及漢威聯合等皆認為,軟體/硬體相結合,將是未來工業企業在這一輪技術革命新浪潮中脫穎而出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是促進工業4.0發展的關鍵推手。

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表示,未來物聯網世代將會是人跟人的互動、人與機械的互動,以及機械與機械的互動。要如何掌握這三種互動方式,達成工業4.0願景,那便需要網路與實體設備相結合;運用「軟硬結合」模式,改變傳統工業運作型態。例如從目前的集中控制,轉變成分散式增強控制;以及實現高度靈活的個性化、資訊化的產品與服務產模式。

據Gartner研究預測,全球目前已有約50億個能夠聯接無線網路的各類產品和設備,到2020年,這個數字預計將高達210億。這些互聯產品所產生的大數據催生未來工業企業的新模式。工業物聯網能提供一站式服務,不僅實現設備與資產的智慧互聯、資料管理和現場控制,還能實現大數據分析和智慧協同,大幅提升生產力,以便快速且更低成本地進行產品升級或開發新功能和新服務。

此外,物聯網和大數據「平台」的出現讓工人也日益融入互聯平台。例如,在未來的互聯工廠裡,作業人員的可攜式設備可以即時地與指揮中心進行資訊和資料交流,即時且便捷地參與整個廠區的監測和操控。

Honeywell工業安全事業處港澳台總經理彭寶展指出,物聯網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未來不僅要著眼幫助提高生產效率,同時也要關注於過程的安全性、可靠性。此外,物聯網還將給工廠管理人員和工人帶來全新的工作體驗,藍領和白領之間的界限未來將日漸模糊。

至於台灣未來該如何這波工業4.0浪潮中取得競爭優勢,卓永財認為,目前台灣工業產業的困境在於缺乏持續的研發和升級投資,以及產學落差。台灣創業意願非常高,但相對的同質性也高;這種創業不是真正的創新,而是複製別人的經驗或技術。那複製一多,就容易落入削價競爭的局面,而無法實現所謂真正的創新概念,為產業帶來新的契機。

另外,物聯網為工業帶來了「互聯網思維」,也使得人才結構開始轉變,對IT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不過,卓永財透露,目前台灣人才最大的困境在於產學無法馬上銜接。學校教育多追求SCI論文發表,使得學生實作經驗較少,到了業界後往往還需一段時間學習。為此,上銀科技致力推動產學合作,希望能將大學與產業界的研發能量相結合,進而改變產業界,促進工業4.0加速發展。

標籤
相關文章

搶搭生產力4.0商機 上銀強攻工業/醫療機器人

2015 年 07 月 30 日

工業物聯網風潮興 IIC聯盟力推TSN測試台

2016 年 03 月 25 日

搶食工業物聯網大餅 MOXA鎖定三大應用

2016 年 04 月 12 日

數位化到來 機器人×聯網成趨勢

2018 年 08 月 20 日

研華力求獲利成長 WISE-PaaS成產品加值關鍵

2019 年 03 月 15 日

Moxa工業路由器新品即將亮相 TSN落地邁出重要一步

2021 年 12 月 14 日
前一篇
閃避LED價格戰紅海 日亞化聚焦四大應用市場
下一篇
進軍車用晶片市場 聯發科切入四大核心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