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裝置已成為品牌廠新布局焦點。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出貨年成長率逐漸放緩,平均售價(ASP)也將跌破300美元,因此各大品牌廠已將穿戴式裝置視為繼智慧型手機和平板後,下一波搶攻目標,以增添新的營收成長動能。
拓墣產業研究所消費電子產業中心研究員蔡卓邵表示,2013~2016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雖然持續增加,但年成長率將由38.68%驟降到6.87%;此外,智慧型手機持續走向低價化,預估2014年後平均售價將跌破300美元。
平板電腦市場亦將遭遇相同命運。雖然2011~2015年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將由一千七百萬台暴增至兩億兩千五百萬台,但其2011~2015年成長率卻將由274%一路下滑至9%。
有鑑於此,業界已開始積極研發繼智慧型手機和平板後的下一波殺手級應用產品–穿戴式裝置,以持續推升營收表現。拓墣產業研究所指出,2011~2018年全球穿戴式裝置產值將由12億美元爆炸性成長至183億美元,出貨量亦由約五千萬台勁揚至兩億五千萬台。其中,2012~2014年穿戴式裝置市場各式應用將遍地開花,但百家爭鳴的情況將導致產業面臨激烈競爭,預估至2017~2018年左右,整體零組件技術及供應鏈成熟後,市場將邁向第二波成長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穿戴式裝置將帶來不可小覷的營收動力,但根據市調機構研究,目前對穿戴式裝置展現高度興趣的主要消費族群仍局限於年收入低於35,000美元的年輕大眾,因此品牌廠為提高穿戴式裝置市場滲透率,多將首波產品目標定價限縮於200~300美元間。
以智慧眼鏡為例,目前各大品牌廠的產品市場定位多為提供時間、天氣預報等資訊,並透過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及網路服務提供社群資料、行動導航等進階服務,因此,周全的軟體服務將成為該裝置的重要賣點,而硬體廠商則須權衡產品定價與毛利率,提出符合基礎規格的關鍵零組件。
針對各項智慧眼鏡關鍵零組件成本落點,蔡卓邵分析,整合近距離無線通訊(NFC)、藍牙(Bluetooth)、無線區域網路(Wi-Fi)和調頻(FM)的四合一無線傳輸模組,可望以3~6美元的價格及低占位體積優勢獲得原始設備製造廠(OEM)青睞;至於處理器部分,廠商將傾向採用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SIC),可能供應商為德州儀器(TI)及意法半導體(ST),每顆晶片成本約3~4美元;此外,廠商將採用同樣具低成本優勢的矽基液晶(LcoS)方案做為顯示面板,成本約30~35美元,可能供應商為立景及禾鈶。總體而言,若供應鏈廠商可控制各項零組件成本於理想價格區間,則智慧眼鏡成本將僅50~100美元,仍可為品牌廠帶來可觀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