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新能源汽車發展正處於起步階段,主要策略為仿製國外現有車型外觀,再加入自製電池與馬達系統,試圖以低價、中低性能切進電動車市場;而台灣納智捷車廠則將以自有品牌的MPV車型電動車進軍中國大陸,無論技術或品質皆具有相當優勢,可望占有一席之地。
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特約研究顧問戴志言認為,台灣內部市場過小,預期電動車市場規模不易成長,須借助中國大陸龐大市場資源提高獲利。 |
台灣廠商過去傾向投入低成本、可符合不同車廠需求的標準元件,此往往非高毛利領域,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特約研究顧問戴志言指出,台灣若能透過購買或策略聯盟策略追趕國外廠商技術能力,尤要側重電能和動力系統開發,並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加上中國大陸可觀的內需,將可藉此提升技術成熟度,且有機會取得進入國際市場的規格、整車認證。
中國大陸為遵循歐盟訂定的汽車廢棄排放標準,正積極透過「十一五-863計畫」與「十城千輛」政策力推新能源汽車普及,涵蓋技術包含燃料電池車、混合動力車及純電動車。戴志言認為,參與試驗的上海、深圳、杭州、長沙等十四個城市,將由外資合資車廠與本土自主車廠共同推動,預期將以既有的車輛製造外銷通路,成為中國大陸新能源車輛技術對外行銷的基地。
此外,北京、合肥與瀋陽僅有本土自主車廠參與,將以北京為中心形成中國大陸自主車廠的主要研發測試基地,戴志言預期,在國際車廠大舉進軍中國大陸華北市場之前,可先扶植中國大陸自主車廠新能源車輛的市場發展動能。至於昆明、重慶、武漢、大連及長春,則由外資合資車廠參與「十城千輛」計畫,可拓展合資車廠在華中、西南地區的新能源車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