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辨識呼吸成抗疫救星 台灣智慧醫療具技術優勢

作者: 吳心予
2020 年 06 月 09 日

人工智慧(AI)搭上新冠疫情(COVID-19)的診斷及照護需求,讓智慧醫療議題再度受到熱門關注。新創團隊針對遠距醫療、家用心電圖、慢性病送藥與智慧醫材主題創業,搭建台灣的智慧醫療生態系。其中聿信醫材研發AI呼吸監測貼片,應用在肺炎病人及手術麻醉時所需的即時、連續呼吸監測需求,並透過AI辨識呼吸症狀。

而綜觀台灣的智慧/遠距醫療的落地過程,從事智慧照護工作多年的謝明家醫師則從醫師角度,分析台灣的遠距照護面臨法規、平台技術、商業模式與線下抗議等四大挑戰。解決技術問題方面,則有賴醫療人員與IT專家的深度合作。

AI聽診貼片辨識呼吸症狀

一般病患就診時,血壓、血糖及心跳等生理現象皆有連續偵測的數據指標,提供醫生診斷參考,但是呼吸方面缺乏相關的測量依據,而且醫生聽診的結果從未整理成客觀數據。新創團隊聿信醫療器材執行長許富舜從中發現醫療領域的不足,找到切入智慧醫療市場的著力點。他認為,AI目前的技術足以辨識不同呼吸聲響,進而找到不順暢的呼吸病徵,協助醫師的臨床診斷工作。

圖1 聿信醫療器材執行長許富舜

高度重視呼吸監測的場景包含手術中的不插管麻醉,以及進行心肺手術或重症治療時,都需要密集掌握患者的呼吸狀況。許富舜說明,為了滿足醫療場域中的呼吸監測需求,聿信研發貼在病患身上的聽診貼片,即時記錄病患的呼吸品質、發生哪些異常。尤其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的診療需求,呼吸貼片能夠讓醫護人員免於近距離聽診,降低感染風險,同時彌補醫護人力不足的問題。聿信在一年內已標註超過40萬筆資料,並在武漢的醫院等地方進入臨床應用階段,未來以呼吸辨識平台為目標,期望所有電子聽診器的音檔皆能在平台上進行AI辨識。

遠距醫療需跨域合作/建立商業模式

智慧醫療產業中,除了科技廠商,醫療專業人員也是促成智慧醫療發展的重要角色。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智能糖尿病暨代謝運動中心副院長謝明家從醫師角度,分析台灣在智慧及遠距醫療的現況與趨勢。台灣在民國84即啟動遠距醫療計畫,希望解決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困境,而107年制定「通訊醫療診察辦法」,並在今年為因應新冠疫情的醫療需求,政府放寬遠距醫療的標準。謝明家管理的遠距照護系統以需要糖尿病控制的患者為對象,病患每日上傳血糖/血壓數據與飲食記錄,搭配個案管理師線上諮詢及緊急狀況處理,即可由每週看診改為一個月回診一次,且多數能在兩周內達到血糖穩定。 

圖2 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智能糖尿病暨代謝運動中心副院長謝明家

然而在超過十年的執行歷程中,謝明家帶領過全台甚至兩岸合作的遠距醫療團隊,但是目前台灣的遠距醫療仍面臨許多待解決的挑戰。謝明家說明,遠距醫療需要醫療團隊結合雲端平台、通訊系統與量測設備進行診斷,同時克服法規、平台技術、商業模式與線下抗議的挑戰,才能真正落地並普及。

對醫療人員而言,省時且方便使用的平台能真正減少診療所需的時間,因此設計平台的工程師需與使用平台的醫師加強溝通,甚至對彼此的專業具備基礎知識,才能開發適用於臨床場景的工具。此外,若是未來遠距醫療普及甚至納入健保,擠壓診所醫師或藥師的收入,可能面對競爭者的不滿。此外,成功的商業模式與團隊內的合理分潤至關重要,才能留住頂尖人才,維持醫療團隊的品質與永續經營。最終謝明家以台灣的優勢總結,他認為若是把握台灣的醫療及通訊技術優勢,透過科技與醫療專家的深度合作,便能以台灣為練兵場,放眼國際智慧醫療產業。

標籤
相關文章

人工智慧挺進醫療前線 FPGA需求前景看好

2020 年 12 月 03 日

AI導入醫療領域 專網/精準醫療成趨勢

2020 年 06 月 10 日

展現多角化企圖心 群創台美兩地展示多項新方案

2022 年 10 月 14 日

ARM/NVIDIA新品競出 人工智慧商用加速實現

2017 年 03 月 29 日

產學攜手創佳績 A-SSCC重要性逐年提升

2018 年 09 月 27 日

實現創新應用 英特爾積極優化資料中心工作負載

2019 年 12 月 13 日
前一篇
不確定因素持續存在 2Q’20半導體銷售料將小幅萎縮
下一篇
AI導入醫療領域 專網/精準醫療成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