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近日在Gartner IT Symposium/Xpo研討會上發布2020年暨未來的十大預測,賦能、決策、情緒和陪伴是人類運用科技打造全新未來的四大面向。
到了2023年,人工智慧和新興科技將使身心障礙人士減少就業阻礙,受雇人數因而成長三倍。Daryl Plummer指出,身心障礙人士是一群未經開發的關鍵技術人才庫,尤其是人工智慧(AI)、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等新興科技的進展,減少了他們的工作阻礙。
到了2024年,人工智慧對情緒的辨識將影響超過半數的線上廣告。人工情緒智慧(AEI)是人工智慧發展的下一個新興領域,特別是希望藉由偵測消費者情緒來影響購買決策的企業。
2023年之前,30%的IT部門將擴大BYOD(自攜裝置)政策為BYOE(bring your own enhancement,個人自攜增強裝置)以面對被賦能的員工(augmented worker),拜穿戴式科技進展之賜,員工賦能的概念已成為2019年社群討論的熱門話題。
到了2025年,擁有智慧型手機但沒有銀行帳戶的人,半數將使用行動式加密貨幣帳戶,各大網路市集和社群媒體平台將在明年底前開始支援加密貨幣支付。到了2025年,在世界上沒有銀行帳戶的人口當中,至少將有半數轉而使用由全球數位平台提供的行動式加密貨幣帳戶服務。這將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和亞太地區等成長中經濟體的買家和賣家開啟貿易商機。
到了2023年,七大工業國集團(G7)中至少有4個將設立自我規範組織,來監督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設計人員。到了2023年,40%的專業工作人員將以類似音樂串流編程的方式來編排商業應用體驗。人們越來越期望在工作環境上的體驗能夠如同個人生活,透過自助服務的方式,自行組合應用以滿足工作與個人需求。科技的消費化與全新應用的導入,已讓員工對商業應用功能有更高的期待。
到了2023年,高達30%的全球新聞和影片內容利用區塊鏈確認真實性,以反制深度偽造(deep fake)技術。假新聞指刻意提供不實資訊,例如以新聞形態包裝廣告宣傳文章。近年來因社群媒體上由機器人所控制的帳號,能比真實新聞吸引更多觀眾,因此假新聞的狀況不僅快速蔓延,甚至操縱人們對資訊的吸收。
2021年之前,大型傳統企業花在數位轉型計畫的時間和成本將是預期的兩倍,由於科技現代化成本高,加上企業在簡化營運組織間的互賴關係時出現預期外的成本,業務主管不太可能透過數位優化策略實現預期的營收成長。如此複雜的營運也將阻礙數位轉型的進程,以及數位商業運作所需的創新和普及程度。
到了2023年,「行為聯網」將追蹤人類行為活動,並影響全球40%人口的福利和服務資格。透過臉部辨識、定位追蹤和大數據,企業已開始追蹤個人行為並連結其他數位行動,例如購買火車票。物聯網(IoT)透過比較一系列觀察操作參數和期待作業參數,進而指示實體物件執行某件命令,現已逐漸延伸到人們身上,這稱為行為聯網(Internet of Behavior; IoB)。
到了2024年,將有數百萬人因濫用電子商務而面臨財務壓力,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線上購物列為成癮疾患。2022年前,消費者在電子商務平台的支出每年將持續成長超過10%。由於線上零售商漸漸開始使用人工智慧和個人化技術精準鎖定消費者,驅使他們花費超過本身經濟可負荷的程度,線上購物的便利將造成數百萬人面臨財務壓力;隨之而來的債務和個人財務破產將引發經濟蕭條,個人經濟壓力也將造成其他健康上的疑慮,因此引起世界衛生組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