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預測,2023年全球配備自動駕駛相關硬體車輛(下稱自駕就緒車; Autonomous-Ready Vehicles)淨成長數將達745,705輛,相較2018年137,129輛與2019年332,932輛,呈現大幅成長。該機構表示,成長驅動力來自先行引進自駕技術法規的北美、大中華區及西歐國家。
Gartner首席研究分析師Jonathan Davenport表示,目前全球自駕車皆仍處研發階段,而具有限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亦須仰賴真人監督。但許多車輛已有支援全自動駕駛功能的硬體,如攝影機、雷達,甚至配置光達(LiDar)感測器。透過無線軟體更新(OTA),車輛開始能執行更高等級的自動駕駛功能,因此稱之為「自動駕駛就緒」。
即便自駕車數量將快速成長,主要仍聚焦在消費性車輛,因此同等級商用車數量依然很低。2020年自駕車中,消費性車輛的淨增加數可望達380,072輛,反觀商用車僅10,590輛。
然而,自駕車發展受限於相關法令的缺乏。Jonathan Davenport指出,由於製造商須為自駕車行駛行為負責,確保其能於無人監督下上路才得以部署。目前尚未有國家頒布法規,允許可量產的自駕車上路,為相關技術發展阻礙。當法規逐步法制化施行,自駕車的生產和部署可望快速增加,但仍須等待幾年才得以實現。
此外,感測器的高昂成本亦成為發展限制。Jonathan Davenport表示,尚在研發階段的自動駕駛計程車(Robo-Taxis),每台成本最高可達40萬美元;其中自駕車必備的光達感測元件,光單位成本至少要價7.5萬美元,較一般消費級汽車價格高兩倍以上,使高階自駕車技術仍無法打入主流市場。預計2026年自駕車所需感測器成本將比2020年下降約25%,但感測器陣列(Sensor Array)成本仍高居不下。意即未來10年內,先進自動駕駛功能將僅導入高級車種及行動服務車隊。
綜觀自駕車市場,其成長速度取決於公眾安全觀感。人車換手時的安全疑慮為關鍵障礙,眼下自駕車的感知運算仍略差於真人。Gartner資深研究總監Michael Ramsey表示,實務上難以針對各種狀況模擬車輛安全測試。況且自駕車表現須遠優於真人駕駛、大幅減少事故量才能搏得大眾信賴。Gartner預測至2025年系統表現才能超越人類駕駛。
反映市場現況,Jonathan Davenport指出已有多家公司挹注資金開發感知系統,並研發安全性可於商業應用的系統;同時企業為加速技術創新,使用人工智慧驅動模擬軟體,了解車輛可能的反應以產生測試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