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畫質DVD(HD DVD)陣營主導廠商東芝於2006年4月上旬在日本市場推出首台HD DVD播放機,隨後也將陸續推出搭載HD DVD光碟機的筆記型電腦,而藍光(Blu-ray)陣營主導廠商新力正式宣布搭載藍光光碟機的PS3遊戲機(Playstation 3)將延至2006年11月上旬面世。多項應用產品陸續問世也宣示藍光已正式跨越技術層次的討論,進入商品化的階段。藍光技術日後將以何姿態站穩市場,並且取代現存的紅光技術,確為光儲存產業及終端市場相當關注的話題。然而,現今礙於雙方陣營對於藍光規格仍各持己見,規格的歧異將對普及速度產生負面影響。
回顧當初DVD規格發展之際,因VCD僅有約一小時影視節目的儲存容量,對於一部長達兩小時的電影,其實是不敷所需。基於市場對於單張光碟片需儲存兩個小時長度電影容量的需求,先鋒(Pioneer)、東芝提出SD標準,而同一時間新力和飛利浦也推出MMCD規格,而後在兩大陣營協商之下提出DVD規格。
就現階段而言,雙方陣營各有布局方向,但在規格分歧情況下,將難以帶動消費者的換機需求,因此藍光技術能否快速於市場普及,一方面須視目前規格分歧的問題何時可以解決,避免消費者混淆;另一方面,則取決於消費者對高儲存容量光碟的需求何時浮現。
孕育藍光技術的主要目的,主要是為對應高畫質影視節目所衍生的儲存需求。儲存一小時1080i高畫質影視內容約需10GB容量,遠高於傳統DVD的4.7GB,進一步突顯HD DVD 15GB或藍光25GB高儲存容量的價值所在。
影視高畫質環境的建構,牽涉範圍甚廣,若要建構隨手可得的高畫質影像環境,從局端內容業者、接收端、顯示設備,皆須相互配合。高畫質電視的推廣多受到當地政府廣電政策制訂的影響,全球各主要區域市場推動高畫質電視的進度不一,目前以日本、歐洲與美國市場較為普遍。
以日本與歐洲為例,日本是最早推出高畫質電視節目的國家,而地面廣播類比波於2011年也將全面停止放送,屆時日本電視節目將全面以數位化訊號傳送,並且符合高畫質標準。此外,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也將以高畫質進行製播,利用年度運動盛事讓民眾可先體驗高畫質的視覺感受,也將成為歐洲推動高畫質節目的重要里程碑。
另外,周邊消費性影像擷取設備的畫質亦不斷提升,如DV攝錄機拍攝畫質也提高至1080i,改由DVD或微型硬碟作為儲存媒介。無論內容服務業者或消費性電子廠商皆在進行高畫質影視革命,將助長AV視聽產品換機潮,而藍光儲存技術於高畫質環境下才更具實用價值。
除獲得內容業者支持,並倚賴CE應用產品先將藍光儲存技術推向普羅大眾之外,個人電腦業者的支持動向亦是左右規格能否普及的關鍵。目前全球個人電腦大廠皆為搶奪市占率而展開低價競爭,搭載藍光光碟機的意願仍端視其產品單價趨勢變化。個人電腦廠商另一擴大市占率的手段,即是強調客廳應用情境,以娛樂功能作為個人電腦產品主要訴求。因此,藍光光碟機推廣前期,可與單價較高的個人電腦搭配選用。
原本個人電腦的光儲存應用僅在於資料的存取,現今個人電腦業者積極企盼走入客廳,為能搶進家庭媒體中樞,積極推廣電視視聽功能,藍光光碟機也將是未來多媒體娛樂電腦(Entertainment PC, EPC)的搭載首選,並可協助突顯EPC的特色。
各式儲存媒體各擅勝場
為了符合終端產品應用功能多元的需求,儲存媒體特性成為產品設計考量的重點,也相對衍生各式儲存媒體的潛在競爭。基於兼具可攜性、交換性及保存性等優點,光碟多為一般消費民眾轉存資料,以滿足備份或分享資料等目的;另一則作為唱片或影視業者散播影音內容的重要媒介。
影響光碟於儲存媒體市場地位之因素有二:首先,隨著內容可透過網路下載,光碟不再是唯一的傳播媒介,其儲存地位的重要性相對減低。以音樂播放裝置為例,MP3音樂格式的出現相對影響音樂播放裝置的演進,從過去CD演變至今日以快閃記憶體與微型硬碟作為主要儲存媒體。其次,就儲存容量與資料管理上,光碟容量難與硬碟抗衡,DVD錄放影機即開始同時搭載硬碟,而DV也開始採用硬碟進行儲存。
然而,光碟、快閃記憶體或是硬碟的競合關係取決於廠商的設計與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模式。目前動輒兩小時的電影因受發行業者營業模式、下載頻寬的限制,目前仍以DVD作為流通媒介,未來若訴求影像畫質更為提高,藍光DVD將保有一定的市場機會。
在光儲存產業中,取得規格主導權者,除可決定市場走向外,權利金收益更為驚人。因此,在儲存技術規格演化的歷史過程中,每當嶄新規格推出之時,每家廠商總是自有堅持立場,在最終規格確立之前,也會出現相互抗衡的競爭態勢。當DVD規格推出之際,也曾發生MMCD與SD陣營短兵相接的情形,最後雙方終於妥協,採用MMCD的碟片構造與SD的調變技術,成為現今DVD的規格。次世代光儲存技術的發展,隨著兩大陣營的成立,在利益衝突下,規格統一前的分歧與競爭已成必然。
由過去VCR的Beta、VHS之爭,到DVD規格之爭,好萊塢影視業者皆扮演關鍵性角色。鑑於過往的經驗,藍光兩大陣營深知內容業者的立場將是規格能否勝出的關鍵之一,因此也各自大力拉攏好萊塢影視業者(表1)。
然而,自2005年11月以來,隸屬HD DVD陣營的影視業者重要成員派拉蒙與華納則是一改原先支持立場,對外宣布將同時支持Blu-ray,而支持主要理由則為藍光陣營擁有較完善的防拷機制。另一方面,個人電腦產業領導廠商微軟(Microsoft)、英特爾(Intel)則提出支持HD DVD。而原先向Blu-ray靠攏的惠普(HP),因為HD DVD含有強制拷貝管理(Mandatory Managed Copy)與互動服務(iHD)等功能,隨後也公開聲明支持HD DVD。究其原因,在於HD DVD向下相容與資料拷貝採用彈性管理機制,皆較符合個人電腦廠商的需求。
不難發現,原先可以成員地位或是成員數多寡推估規格勝出的可能機率,卻因支持成員立場的搖擺不定,也替次世代藍光技術規格底定更增添變數。
兩大陣營首要的廠商東芝、新力憑藉各自的集團優勢,於未來產品策略布局也有各自想法。如上所述,高畫質為成就藍光儲存技術的必要條件,為能迎合高畫質的訴求,依照兩家大廠目前的產品規畫,皆先以消費性產品應用為主。東芝將先以HD DVD播放機為試金石,恩益禧(NEC)與三洋(Sanyo)也已對外公布HD DVD播機的推出時程。
藍光陣營則以新力打前鋒,向來為新力金牛事業的PS系列遊戲機,預計於2006年11月上旬上市的PS3將集集團資源於一身,也是新力應用藍光儲存技術的指標性產品,可突破以往的視覺感受,也將對藍光規格推廣產生深遠影響。
此外,廠商也不會忽略龐大的個人電腦搭載市場,向來以薄型光碟機見長,且於位居全球筆記型電腦市場領先地位的東芝,也已宣布強調AV視聽功能「Qosmio」筆記型電腦將搭載HD DVD光碟機,預計2006年第二季於日本面世。而藍光陣營的松下也於日本CES上,展示薄型藍光DVD光碟機,預計2006年第二季推出。藍光光碟機上市前期,可先由自家的個人電腦事業漸行推廣,但若要為其他個人電腦廠商大量採用,仍得視產品單價變化。
藍光產品問世在即,其所面臨的時空背景與訴求重點與過往紅光DVD時代大不相同。承襲CD、VCD而來的DVD,消費者早已習於數位影音的存取、播放,加上DVD播放機價格下滑、好萊塢影視業者的支持以及個人電腦端影用普及,皆是成就DVD規格為消費者接受的發展條件。
然而,藍光產品主要建構於光儲存技術的一大突破,高儲存容量為其主要訴求,但依目前的影視節目播送環境,錄製高畫質節目的需求仍待成熟時機。若影視業者開始製播高畫質電影,並以藍光技術壓片,消費者只要具有相對應的播放以及顯示設備,即可享有高畫質影像內容。因此,驅動消費者對於高畫質的需求將為推廣藍光技術的第一優先考量,AV視聽產品的銷售情況即可觀察消費者對藍光技術之需求。
藍光光碟機能否為個人電腦業者大量採用,也是未來藍光規格於市場普及發展時程長短關鍵。除產品單價考量外,其對個人電腦用戶是否具有實用性,也成為影響普及程度的重點。若藍光光碟機僅優先搭載於訴求AV視聽功能的個人電腦上,其裝置率也將視EPC在整體個人電腦市場之發展而定。預計藍光規格將從消費型應用產品市場開始發酵,DVD播放機、遊戲機(Game Console)與EPC發展情況皆是未來的觀察指標。
目前兩大陣營對規格統一仍未存有共識。但分歧的規格往往會讓消費者裹足不前,造成新興產品乏人問津,間接影響新規格普及速度,對雙方陣營皆無益處,因此未來雙方亟待進一步協商。
無論何方勝出,或是雙方進行協商與整合,藍光儲存市場機會須建構於消費者實際需求之上。如今兩大陣營已邁入商品化,如何結合內容業者,輔以自身利基產品推出,透過軟硬體雙管齊下,構成消費者接受新技術的誘因,才是新興規格推廣成功的致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