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設計」兩個字的本質

我收到一封電子郵件,寄件人詢問「設計師」的思考模式是什麼?因為他的主管在開會的時候,總是要求大家「要像設計師一樣思考」,所以他認為,那就要先搞懂設計師是怎麼思考的,然後才能學會設計師的思考方式,可是在看過幾篇「設計師們會怎麼思考」之類的文稿書籍後,他還是抓不到學習的脈絡,因為他聽過我談論的設計思考概念,所以就寄信來問問,碰碰運氣,看看我能給個什麼樣的答案。
2018 年 03 月 18 日

心隨意轉的設計思考力

唸大學時選修廣告學,老師很陶醉的在課堂講述廣告案例的創意,還不斷的讚嘆這些成功的廣告片,如何為廠商創造鉅量的營業額,塑造深遠的品牌影響力。持續聆聽幾堂課的讚嘆後,我終於忍不住向老師提出這個問題:「這些成功的廣告案例片,在拍攝過程中,是如何確定能成功的為企業,創造營業額或塑造品牌力?」在與老師交談的過程中,我沒有得到答案,因為我只知道成功的廣告片,能夠為企業帶來的效益,但仍然不知道,應該如何構思策劃拍攝成功的廣告片。
2018 年 02 月 15 日

當行為成癮遇見偽深奧廢話

我在2005年讀「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這本書後,就會每年關注這個獎項的頒獎結果。這是個模仿諾貝爾獎項的搞笑研究成就獎,多數得獎成就只會讓你大笑一場,但部份獲獎成就或理由,似乎在對社會現象提出深刻的反諷與批判,乍看會莞爾一笑,之後卻產生彷彿被啟發的感受,該獎項創立至今,臺灣也得過六次獎。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喜歡看到這些荒誕可笑的研究結果,心中會敬佩學者的幽默研究精神,同時又期待看到更荒唐怪誕的研究成果,看到越怪異的研究,心裡就越舒暢。
2018 年 01 月 15 日

你忽略了幾次的先知訊息

網路上流傳許多靈感乍現的小創意,反而為公司帶來全新獲利的故事,其中就有一個是將牙膏擠出口再擴大1mm以提升銷售量的故事,還累積許多網友,從不同的角度分享對這個故事的看法,我始終認為這就是網路最令人著迷之處,有那麼多的不求名、不求利、只求爽的網友們。
2017 年 12 月 14 日

人工智慧是紅得發紫的網紅

今年有個網紅叫做「人工智慧(AI)」,就算在網路裡被推崇為「得AI者得天下」或被質疑是「AI可能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災難」,也不會立刻變成網黑。根據各產業領域的想像,預期在未來五年內,仍然是一個紅得發紫的網紅。
2017 年 11 月 06 日

找回被科技弱化的能力

最近有個朋友電郵寄來好幾道面試考古題,問我能不能針對這些題目,找個時間一起跟他的兒子聊聊,我立刻回信,第一行寫著「好啊!這些都是高科技公司的面試熱門題目,咱們再電聯約時間聊聊。」,第二行再寫「喂!你兒子已經成年了,別再當直升機爸爸繞著他轉。」,緊接著第三行寫「吔…是不是你自己要去面試,找兒子來頂著,然後你要在旁邊偷聽偷學……」。
2017 年 10 月 12 日

科技就是要好玩

在數位時代,每個人至少要記住二個以上的密碼,因為資訊安全專家告訴我們,在數位環境中使用單一密碼有極大的被駭風險。所以我曾經很認真的設計二個安全強度最高的密碼,努力的默記下來,運用在日常對我很重要的數位環境中,我還很得意的將這個方法分享給朋友,有人驚嘆立刻跟進使用,有人認為要背一串奇怪的數字符號太難了,也有人說:「唉呀!太麻煩了,一點都不好玩」。
2017 年 09 月 07 日

溝通理性與感性的中介人才

我坐在汽車保養廠櫃台前面,邊滑手機邊等待服務員的維修估價單,突然聽到後面有人問服務員:「我的車什麼時候可以保養好?」。服務員快速又有禮貌的回答:「快要好了喔,正在幫您更新圖資」,「什麼是圖資?」我聽到這個問句,好奇的本能讓我轉頭想看看對方的反應?我看到一位大約60多歲的男性,正在用狐疑的眼神詢問服務員,只聽到服務員在我背後回答:「就是在下載圖資啦」。
2017 年 08 月 10 日

理所不當然的同理心思考

兩週前與幾位朋友聚餐,我突然好奇的問一句:「你們認為自己是科技人嗎?」,結果引發小小的爭辯,有人說要從學經歷來定義,有的說要從工作領域來界定,還有人說他是3C控,所有科技產品都瞭解,當然是科技人。聽起來都蠻有道理的,所以我又問了:「就算我們都是科技人,那一定也會有一群不是科技人,如果要向他們說明4K2K電視,你會怎麼講?」。
2017 年 07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