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機械雲重視工業應用安全 IoT結合雲平台抗資安威脅

儘管物聯網應用場域規模大小不盡相同,但多數裝置原始功能較為單純,運算能力亦有其限制,無法承載複雜的資訊安全防護機制,若能搭配雲端平台則將有機會補強,可經由統一介面遠端控管,保障裝置通訊能力,同時增添身分認證機制,防範各式攻擊手法趁虛而入。
2021 年 12 月 28 日

自基礎反制駭客侵入竊資 規範標準促成安全物聯網

在萬物聯網的發展趨勢下,加之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5G)日漸普及後,垂直領域可採用網路切片等技術來實現各種數位化應用模式,但若規畫建置未納入資安防護,等同於為惡意駭客開闢可滲透入侵的管道。
2021 年 12 月 28 日

完整解析封包資料內容 大數據演算透視洞察

有鑑於製造業廠區設備資料來源相當多元,F5 Networks基於既有的負載平衡機制,以全代理(Full Proxy)部署架構建立網路與應用安全的管控,同時完整地解析網路封包取得資料,餵入大數據引擎運行分析,以科學數據佐證用戶存取速度變慢的根本因素,儘速排除障礙提高服務品質。因應5G企業專網興起,F5亦可整合至多接取邊緣運算(MEC),運用大數據分析引擎為應用場域建立高可用、高安全性的環境。
2021 年 05 月 27 日

特權帳密隨需配置嚴管 杜絕大規模加密勒索

近年來工廠廠區遭受攻擊的事件頻傳,但不論攻擊者由何種管道入侵,最終目的仍在於取得高權限帳號以竊取資料或執行加密勒索,對此正可借重CyberArk特權帳號控管能力來協助防範。透過CyberArk Vault建立金鑰保存區,搭配特權連線管理員(PSM)機制,在登入者取得高權限後,詳加記錄完整軌跡,再以加密方式保存於金鑰保存區,確保不被竄改或遭抹除。
2021 年 05 月 27 日

打造智慧機械雲生態系 推動中小製造業轉型

隨著疫情、中美貿易戰等因素影響,全球化生產基地正在轉移,人工成本不再是首要考量,不僅台商回流,甚至歐美國家紛紛把供應鏈遷回國內,以確保生產出貨得以順暢。為了解決大量技術人力缺口,工廠數位化、產線智能化已是大勢所趨,藉此讓生產線員工只須按照分析運算的結論指示執行任務,逐步達到智慧製造的目標。
2021 年 05 月 27 日

有無線平台整合生態系 建構聯防免打掉重練

工業發展欲演進到3.5或4.0,底層網路傳輸基本得具備自動化、智慧化,採以軟體定義配置資安控管措施。然而為了檢查網路傳輸流量、防範封包中夾帶惡意程式,該檢查機制若要交由邊緣交換器來提供,價格勢必不菲。
2021 年 05 月 27 日

物聯網平台AutoML賦能 消弭轉型過程技能落差

製造業數位轉型的最終目標,在於落實人工智慧應用,也就是無人工廠。
2021 年 05 月 27 日

資訊科技融入產線 智慧工廠啟動轉型

歷經貿易戰、新冠肺炎、區域經濟協定的洗禮,台灣製造業從研發、生產到供應鏈都迎接全新的挑戰與機會,正是轉型蛻變的關鍵時刻。2021年全球各國皆積極發展智慧製造,欲藉由導入5G、物聯網、人工智慧、數位實境、雲端/邊緣運算、大數據分析等現代資通訊技術,讓產業突破瓶頸再創競爭力。
2021 年 05 月 13 日

物聯網時代資安第一 5G AIoT防護網大張旗鼓

設備聯網是各種智慧應用的基石,進入AIoT時代,5G、AI、物聯網等開創更繽紛多彩的新興應用,但網路的無所不在同樣也讓資安風險急速擴大,成為物聯網全面普及的主要障礙。如何為終端設備、網路連結與雲端應用,找到正確、適合的資安防護方案與部署對策,是生態系業者搶占AIoT商機的制勝關鍵。
2020 年 01 月 02 日

落實辨識與可視化 新興IoT裝置安全看得見

資安防護的規畫與建置,必須涵蓋人力、流程、工具技術,三者缺一不可,然而實際在營運場域卻經常會有所偏重。常見已經對工作流程中的潛在風險之處運用工具技術設置防護措施,卻仍舊發生資安事故,究其根源,往往來自於人員疏失。前不久美國太空總署(NASA)旗下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爆發的駭客入侵事件即是典型案例。
2020 年 01 月 02 日

分區隔離網路 雲端分析防偽裝者入侵

傳統的IT主要仰賴防火牆單點防禦,儘管已經進展到新世代的統一威脅控管(UTM),增添防毒、防垃圾郵件、入侵威脅檢測,以及內容感知與過濾等機制,仍舊無法遏制,尤其是現代攻擊手法大多「合法掩護非法」。
2019 年 01 月 09 日

實體安全晶片守護最後一哩路

物聯網設備之所以充滿資安風險,銓安智慧(IKV)總經理鄭嘉信觀察,企業長期忽視培養軟體研發、測試人才,正是連網裝置不安全的主因。但也因在接連發生的重大資安事故中,物聯網成了最大的幫凶,讓大眾意識到其嚴重性足以衝擊數位世界運作的基礎,進而開始重視。
2019 年 01 月 0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