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V軟體容器威脅不容輕忽 攻擊向量推陳出新

軟體容器已經徹底改變了部署與整合方式,大幅加速軟體定義汽車(SDVs)的開發。容器為應用程式提供了一個一致且隔離的運行環境,使開發、測試與擴展更加迅速。透過容器,汽車製造商(OEMs)和供應商能簡化更新流程、增強安全性,並確保SDV中不同硬體平台上的軟體穩定運行。...
2025 年 01 月 06 日

乾瞻科技全新汽車IP解決方案亮相

神盾集團旗下—乾瞻科技(InPsytech)推出針對汽車產業的完整矽智財(IP)解決方案,為智慧車輛、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以及自動駕駛技術提供全面完整的服務,本次所推出的新產品展現乾瞻在高效能傳輸與可靠性的技術優勢。...
2025 年 01 月 06 日

新思/SiMa.ai締結策略聯盟 共同推動車用邊緣AI

新思(Synopsys)與SiMa.ai近日宣布,雙方將進行戰略合作,攜手為汽車應用提供全新解決方案,以加速開發用於下一代汽車AI功能的特定工作負載晶片及軟體。該解決方案將結合新思的EDA工具、汽車級IP和硬體輔助驗證解決方案,以及SiMa.ai的高效能機器學習加速器(MLA)...
2024 年 12 月 31 日

ROHM推出車載TVS二極體「ESDCANxx系列」

ROHM針對隨著自動駕駛和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發展而需求不斷成長的高速車載通訊系統,開發出可對應CAN FD(CAN with Flexible Data rate)的雙向TVS(ESD保護)二極體「ESDCANxx系列」。CAN...
2024 年 12 月 31 日

雷達/光學感測/V2X技術進化 AI智慧汽車高速向前

在全球人工智慧(AI)技術的推動下,智慧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智慧座艙正在快速演進,成為未來汽車產業的重要趨勢。AI不僅改變了駕駛輔助系統的功能設計,更推動智慧座艙與人機互動體驗的變革。同時,光學感測、雷達測試與車聯網(V2X)等技術的進展,進一步提升汽車的智慧化與安全性。隨著模擬平台與訊號測試技術的支援,智慧汽車技術進展飛快。...
2024 年 12 月 30 日

耐能多款AI產品將於CES 2025首次亮相

耐能將於2025年1月7日至10日參加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 2025。 耐能本次參展以「Innovation Lives on the Edge」為主題,向全球市場展示耐能在邊緣運算技術的最新成果,以及與各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案例。...
2024 年 12 月 30 日

生成式AI引爆大量技術創新 連接器產業景氣看好

連接器大廠莫仕(Molex)日前發表其對2025年連接器產業景氣的展望,認為在生成式AI等資料密集型應用的驅動下,高速訊號連接方案的需求將大幅成長。同時,為解決散熱問題,連接器領域將出現許多重要的技術創新。...
2024 年 12 月 27 日

ST汽車微控制器技術為下一代車輛帶來全新突破

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 ST)深耕汽車市場已超過30年,為客戶提供涵蓋典型車輛中多數應用的多元產品與解決方案。隨著市場的發展,ST的產品陣容也不斷精進,其中汽車微控制器(MCU)是關鍵之一。...
2024 年 12 月 27 日

Molex預期2025年高速連接器市場將穩健成長

Molex莫仕預測,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和雲端解決方案在資料中心、汽車、消費電子產品和醫療技術等各個領域的影響力不斷擴展,未來12~18月內對可靠、耐用的高速互連產品將隨之增加。電子產品設計師、製造工程師和供應鏈專家之間的合作需更緊密,以應對在散熱和電源管理、材料科學、電池技術等領域中不斷成長的創新需求。...
2024 年 12 月 25 日

MIPS執行長Sameer Wasson:微架構才是CPU的護城河

在精簡指令集(RISC) CPU產業,Arm與MIPS曾經是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且兩家公司的CPU核心各有其特色:Arm擁有業界最優秀的省電能力,MIPS則是在資料處理性能方面擁有明顯優勢。因此,在CPU智財授權領域,兩家公司可說是一時瑜亮。...
2024 年 12 月 18 日

歐特明助大型商用車取得國際認證/積極佈局無人載具市場

交通部規定新型式大貨車必須於2025年1月1日起,所有新式大型車都必須配備「盲點警示系統」,須在2027年7月1日完成。針對法規剛需,視覺AI專家歐特明電子利用影像辨識技術,打造大型車/電動巴士專用的盲區主動預警系統與多合一ADAS...
2024 年 12 月 16 日

耦合電感助ADAS突破瓶頸 提升系統速度與效率(1)

含有NCL結構的新型耦合電感可用來針對有著極低輸出電壓,以及嚴苛負載瞬態規格的應用優化效能。此種分立電感也符合汽車設計對於低高度的要求。此方面選用NCL結構的目的,是盡可能降低漏電,並實現相較於傳統分立電感選項高出4倍瞬態/漣波性能的效益。...
2024 年 12 月 1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