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開發者論壇(USB-IF)日前在內部成立了名為Display Mode Working Group的新工作小組,將著手修訂USB現有的影音傳輸介面標準規範–Audio/Video Class(A/V Class)。該標準修訂完成後,可能將改稱為Display Mode。業界預估,修訂後的標準將在未來數個月到一年內正式推出。
Fresco技術長Bob McVay表示,在可透過替代模式(Alt Mode)支援DisplayPort、MHL等影音傳輸介面標準的Type-C普及之後,把Type-C纜線當作影音訊號線使用的情況將越來越常見。但對於消費者來說,這種情況其實有利有弊,好處在於使用方便,但問題則是並非每個Type-C連接埠都可用來傳輸影音。有些Type-C連接埠只是單純的USB,不具備支援DisplayPort或MHL的能力,容易造成使用者混淆。
有鑑於此,USB-IF內部最近成立了一個新工作小組,定名為Display Mode Working Group。由於該工作小組才剛成立,因此許多討論細節還不便對外透露。但McVay預期,由於USB-IF內部基本上已有解決此問題的共識,加上背後有許多大廠帶頭領導,因此這項標準的修訂過程應不會拖延太久。
USB-IF總裁Jeff Ravencraft則表示,USB-IF確實正在著手修訂USB的影音傳輸標準規範。根據USB-IF過去制定標準的經驗,修改後的USB影音傳輸標準有機會在數個月到一年內推出。
事實上,USB-IF早在2011年底便已推出第一版A/V Class規範,為透過USB介面傳輸影音訊號進行標準化。但這項規範並未被普遍實作,即便有少數廠商根據該規範設計出產品,其中仍參雜了不少廠商自行開發的技術,導致互通性、軟體支援方面產生問題,只能應用在比較客製化的封閉系統上。
USB-IF技術長Rahman Ismail表示,修訂後的新規範應不會使USB與現有的DisplayPort、HDMI等專用影音介面產生正面競爭,因為A/V Class想解決的是在某些特殊應用情境下所產生的問題,比較像是個補充性的標準。
舉例來說,當手機或PC這類主機裝置透過集線器(Hub)或擴充座(Docking)連接螢幕時,可能會遇到這類周邊裝置不支援DisplayPort、HDMI的情況;又或是一台主機要連接多部顯示裝置時,DisplayPort的埠數會不夠使用。在這種情況下,若USB能直接傳輸影音訊號,就可以解決相關問題。
McVay則認為,USB發展自有影音介面標準能為產業鏈帶來明顯好處。目前透過替代模式支援DisplayPort的作法,其實給USB的應用設計添加額外的複雜度,同時也墊高成本。倘若USB標準本身就能支援影音傳輸,且相容性無虞,可以為應用開發者省去不少設計整合上的麻煩。
有業界人士評論指出,USB到底能否扮演稱職的影音傳輸介面角色,目前還很難斷言。一來目前相關標準的修訂方向、規格還不明確;另一方面,USB本質上是一種共享匯流排(Shared Bus),其資源跟頻寬要和其他在同一條匯流排上的其他設備共享,如何確保服務品質(QoS)是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利用USB介面直接傳輸影音訊號的可行性與效果,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