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吧!科技人

人工智慧是紅得發紫的網紅

作者: 萬岳憲
2017 年 11 月 06 日

有愈來愈多對AI的期待與警語在網路裡流傳,每個陳述角度都有道理,感覺很像史諾(C.P. Snow)教授在1959年發表《兩種文化》演講後,所激起的科學與文學的論戰。我在許多與AI有關的研討會中發現,多數人經常會提到「會不會被取代」,再來是「什麼工作會被取代」,最後是「那我以後應該要怎麼辦」。其實這些問題都還在網路論戰中,唯有爬文才可以解憂。

在爬文的過程中,看到一個有趣的議題,就是將AI應用在出版事業的未來想像。目前在臺灣書店裡面陳列的書籍,可概略區分為自製與他製兩類。簡單的說,自製就是出版社自行設計開發的原創作品,他製是代理國內外知名作家的暢銷作品。觀察臺灣現在的出版現況,大致是以他製多於自製的型態存在。自製所投入的資源與風險承擔,都要比他製來得高,但是自製書籍的獲利與再利用機會,卻可能是他製的好幾倍。也就是說,出版社都知道,應該要擁有高獲利低風險的自製產品,但這是可遇大於可求的策略,實務上還是以低獲利低風險的他製產品為主力,採取先求有再求好的穩健經營策略。

文|萬岳憲
資策會MIC產業躍升事業群總監

有趣的是,如果AI被出版社運用在自製書籍上,會是個什麼樣的情境?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個名詞從1955年被創造出來後,就引發許多夢幻的想像及預言,許多對未來的戲劇性形容,往往不是被高度的質疑,就是錯得十分的離譜,例如1957年就預言十年內,可以打敗人類西洋棋高手,實際上是花了四十年的時間才達成。美國學者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認為,目前科技進步的幅度,每十年就會加快一倍,在未來的25年裡,科技進步將相當於20世紀的三倍,也就是說在21世紀裡,人類會獲得相當於過去的兩萬年進展,幾乎是20世紀技術進步總和的1,000倍。進入21世紀,過去與AI有關的技術發展,在科技軟硬體進步步伐大幅提升之後,突然不再那麼的遙不可及。

在這樣的期望值帶動下,我們對AI應用的想像空間就無限展開了。有個想像是這樣的:先找一本暢銷書,運用大數據,分析作者在書本裡的遣辭用字,再用AI分析推論出曲線模型,作為暢銷書的判讀基準線,然後再與新書的曲線模型相對照,觀察兩個曲線模型的相似程度,愈相似代表新書上市後愈可能成為暢銷書。甚至還可以讓AI調整撰寫內容,塑造與暢銷書完全相似的曲線。更進一步的想像是,直接讓AI寫出一本符合暢銷書曲線模型的新書。

2013年有位英國科學家運用AI比對文本後,發現有一本叫好不叫座的偵探小說《Cuckoo》,寫作方式的曲線模型,非常相似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的寫作風格,結果這本書的作者就是J.K.羅琳,原來是她想測試讀者,會不會是因為看到她的名字才買書,所以使用化名Robert Galbraith撰寫這本偵探小說。作者身分被揭露後,這本書立刻成為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這兩個故事為我們帶來更多美好的未來出版想像,以後就讓AI模仿眾多暢銷書作者的寫作模式創作,然後再要求AI自己想個一定會變成網紅的名字,要AI自己去經營粉絲專頁,7×24小時無間斷的吸收新粉絲,持續與舊粉絲互動,累積死忠的鐵粉絲,不斷的快速出版新書,鐵粉絲追著買書⋯⋯。

這是將AI想像為投入「X」就能產出「Y」的思考,例如臉部辨識系統,就是在向電腦投入大量的「臉」,預期產出正確的「名」。所以,在不久的將來,你如果突然想要寫專欄或寫暢銷書,就可以先在網路上找到一個你喜歡的AI,然後再下載不同類型的暢銷書曲線模型,你就可以開始創作了,這個服務未來應該會被稱為AIaaS(AI as a Service)。

這是從科學應用的角度看寫書,試試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寫書。

美國知名推理懸疑小說作家愛倫坡(Edgar Allan Poe)被推崇為近代推理小說之父,在他許多經典作品中所設計使用的詭計或密碼表,被喻為是影響後進推理作家的啟蒙之作。愛倫坡開始寫小說前,有個翻字典的小習慣,他會隨意的翻開字典三次,每次都記下第一眼看到的英文單字,然後思考這三個單字的關聯性,如果想不出來,就再重新翻三個字。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創造讓自己接近Serendipity(機緣巧合)的可能性,這個英文字也可以解釋為偶然的幸運(Lucky by Accidental),或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這個故事與運用AI寫暢銷書的差別就在於機緣巧合(Serendipity),偶然的幸運是在不刻意追求的情境下產生的,是幸運主動來找你,不是你到處去找幸運,例如蘋果掉到牛頓頭上,引導牛頓找到萬有引力,歷史沒有記載蘋果到底掉幾次在牛頓的頭上,牛頓才想到萬有引力,但我合理推論,蘋果不會只掉在牛頓一個人的頭上,也不會只掉在牛頓頭上一次,就讓牛頓想到萬有引力,應該是牛頓經常坐在蘋果樹下,常常被蘋果打到頭,才會開始想這個問題。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即使AI真的能寫出一本暢銷書,但能夠持續的寫出十本暢銷書嗎?我沒有答案,但我存疑,科技的理性分析,真的能夠創造出感性的偶然幸運嗎?運用大數據解構哈利波特的內容,可能會發現飛天掃把、像嬰兒的植物、會說話的蛇,跟筋斗雲、人蔘果、牛魔王都有相似之處。

史諾教授提出的《兩種文化》概念,雖然引發科技與人文的論戰,但同時也帶動兩個領域的交流思考。或許,有關AI的正反論戰,也到了該從科學與文學的角度,交互思考的時候了。科技應該是要為人類帶來疊加的幸福感,而不是讓人產生被取代的憂慮感,借用李敖大師的一句話「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裡找時潮」,期許AI能作為科技與文學的橋樑,創造科文共裕的奇點(Singularity)。

最後,就讓AI的正反意見繼續在網路裡激辯,等到論述內容疊加到相當的數量時,我們再找AI出來評評理,你覺得如何?

》想看更多內容?快來【免費加入會員】【登入會員】,享受更多閱讀文章的權限喔!
標籤
相關文章

實現個人化媒體環境 WiFi/VoIP手機有效節省費率

2006 年 11 月 24 日

透過軟體修正加速系統開發 8位元微控制器應用持續擴大

2006 年 12 月 29 日

專訪飛思卡爾董事長暨執行長Rich Beyer

2009 年 10 月 05 日

快速導入設計扮關鍵 聯發科/高通5G晶片短兵相接

2020 年 01 月 16 日

在家追星大行其道 線上演唱會帶動5G/xR新應用

2020 年 12 月 28 日

2024年Arduino開放源碼報告觀察

2025 年 03 月 28 日
前一篇
老將新秀同台競技 電源轉換效率扶搖直上
下一篇
AI機器學習導入YouTube 影片推薦觀看率大增